“串起”长江经济带“端午文化”的颗颗珍珠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端午节,是起源于长江流域的我国传统节日,以稻米为主要食材的端午节俗活动,突出体现了长江流域稻作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至今,长江流域仍是我国端午文化的繁盛地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主要人物,以吃粽子、插艾草、戴香包等为主要习俗,以赛龙舟、斗百草等为主要游艺活动,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保护生命健康、崇尚天人和谐、追求爱国孝亲等多层次的端午文化意涵和传统价值观,在我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着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当今,长江流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作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担负着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的重大使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文化的助推作用,十分重要。这其中,“串起”长江经济带“端午文化”的颗颗珍珠,统筹推动长江经济带上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就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这首先是端午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一盘棋”思想,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利用和盘活长江经济带上分布的端午文化资源,充分释放端午文化的精神价值,不断放大端午文化的经济效用,实现对端午文化的在保护中承扬和发展、在承扬和发展中保护,很有必要。同时,“串起”长江经济带“端午文化”的颗颗珍珠,更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长江经济带上,关于端午的文化资源、旅游景点,多而散,端午文化和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我国端午节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当年我国申报的“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的一系列习俗所构成,具体是:湖北秭归县的 “屈原故里端午节习俗”、黄石市 “西塞神舟会”端午节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节习俗”,湖南汨罗市的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此外,还有没有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但有着重要地区性影响的端午节俗。比如,在浙江上虞等地,每年都有纪念东汉时期孝女曹娥的节俗。目前,长江经济带上端午文化的旅游开发,处于各自为政、零星分散状态,如此格局,不利于端午文化的整体保护、整体承扬和整体发展,也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建设。

解决这一问题,要创新长江经济带的文化旅游开发体制机制。可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统筹指导下,由长江经济带上端午文化所在地相关省份推举,或如端午申遗那样,指定一省来牵头组织,统一商讨谋划和实施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端午文化旅游共同体。瞄准国内国外两个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手段,打造统一的端午文化旅游平台、各异的端午文化旅游产品、丰富的端午文化旅游活动,使长江经济带上的端午文化旅游资源,“打包”推行市场、推向国内外,不断彰显中国端午文化的全球价值。

不妨从三个方面探索尝试。一者,建构长江经济带的端午文化旅游平台。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可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端午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建构长江经济带的端午统一文化旅游平台。重点吸引世界上有端午习俗的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资源,寻根探访长江经济带上的端午文化“珍珠”。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我国端午文化旅游的全球“朋友圈”,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端午文化旅游带。

二者,开发长江经济带的端午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各地端午文化的资源禀赋与个性,进行以粽子为主的食品开发、以养生健身为主的中草药和保健品开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开发。据报道,湖南汨罗正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文化产业园,湖北蕲春县已初步形成艾草种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新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以端午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依托,深入开发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的影视剧、动漫等产品,讲好中国端午的文化故事,让端午文化走向世界。

三者,丰富长江经济带的端午文化旅游活动。长江流域是孕育和产生端午文化的母体,长江经济带上端午文化的相关省份,理应成为端午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创意地和举办地。随着端午文化在国内的深入普及和走向海外,龙舟竞渡已成端午文化的重要大型标志性活动,成为当今海内外越来越有影响的端午习俗和赛事活动。在这方面,长江经济带上的湖北秭归,有国家确定的固定下来的有关部委和湖北省举办的大型端午节庆。此外,相关各地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多举办、轮办具有世界影响力重大活动和重大赛事,并努力推动龙舟竞渡运动进入奥运会项目,扩大我国端午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茅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