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如何同時兼備學術大牛和社交達人的能力?

新學期開學已經過去一月左右,有些留學新生學習社交兩手抓,處理起來遊刃有餘;有些新生迫於學術壓力,平時社交也感覺尷尬。今天俺來也採訪了幾位留學北美的新生,聽聽他們在新學期裡關於學術和社交的故事。


上課從不預習也能輕鬆回答問題

徐同學是學習發展經濟學的研一新生。有一年國外交換學習經驗的他對於美國的學術環境並不陌生,常年在字幕組從事業餘翻譯也讓他日常零障礙交流。在其他同學對某個概念感到疑惑的時候,他總能輕鬆幫助解答。

關於上課預習複習這個問題,徐同學覺得現在課程過於簡單,大部分知識和國內本科學的有所重複,自己更關注上課跟上教授的節奏,加深自己對專業術語、經典理論的理解。

和國內本科大班教學不同的是,國外大都是小班教育,老師在課堂上更傾向於引領者的角色,帶領大家討論一個案例或是問題。教授鼓勵每個人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國內老師主導課堂的模式。

在美國,如何同時兼備學術大牛和社交達人的能力?

在別人眼中早已是學術大牛的他最近卻遇到了一些社交問題。美國學校注重職業發展規劃和社交網絡拓展。新生在第一學期就被邀請參加各類講座、派對,一時間太多的社交信息讓他覺得有些尷尬。他的重心放在之後的博士研究上,覺得現在自己在時間分配上不合理,之後要在學術和社交加以權衡。

在異國他鄉語言和文化的雙重衝擊

學習傳媒專業的王同學是大一新生。談到到美國學習最大的不同,她提到和國內語言機構學習的不同,在美國上課很有可能會聽不懂。教授開個美國式玩笑,全班鬨堂大笑,但自己就是沒get到點,只能尷尬陪著笑,然後下課再問身邊的好朋友。另外,同學都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各種口音問題更是家常便飯,尤其印度口音,簡直是比日本口音更神奇的存在。

在美國,如何同時兼備學術大牛和社交達人的能力?


託福105+在美國還是不能全聽懂是很普遍的現象了。美國人語速太快,而自己有沒有很紮實的文化知識,固定搭配不瞭解,也不懂美國的梗。比如某堂傳播學導論課上我的教授以龜兔賽跑為例,說不能掉以輕心的道理,我聽到最後才知道是龜兔賽跑的故事。

和國內課堂不一樣的是,美國學生比較活躍,很愛提問題,雖然有的時候問題提的不合時宜或是非常簡單,教授不會因為問題的低質量而不回答或者對這個學生有什麼偏見。而相比中國學生大部分時間比較沉默,可能是被這種氣場嚇倒了。

大一新生有很多社團選擇,派對活動。受美劇影響,我很想加入一些姐妹會、兄弟會的,但是現階段讓自己儘快適應美國學術環境,還在努力擠進美國人的社交圈子裡。

熱衷社交輾轉於各種聚會活動耽誤學習麼?

開學一月,學習電子工程的宋同學感覺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學術上,專業課程中一些專用名詞我都不是很懂,因為在中國國內學習n年中都是中文的課本和教學,同樣的概念換成英文單詞我可能不大認識。在lecture的過程中,可能會老師解釋了很久我才意識到這部分內容是我之前學過的一個概念。所以有一部分時間在思考某些專業詞的意思了,有點影響聽課效率。

另外一個不適應的地方,美國研究生課程時間是3個小時,時間上和國內非常不同,之前老師會中間45分鐘休息5分鐘的,但是現在一下子上一個半小時再休息,或者連上三小時超長待機,雖說有利於課程連貫性,但是精力很容易分散,有時候狀態不好很容易犯困。

還有就是語言口音問題了,一些母語非英語的教授會有少許我需要推理一下某句話的意思,不過還是可以理解絕大部分的。不過最要命的是母語是非英語的同學(比如說印度的同學)和老師互動提問的問題,我是半個字都不懂。之後老師的回答我也就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並不知道提問的內容是什麼。

我經常會參加學校學院組織的各種活動,一方面是可以結識新朋友,一方面可能比較實際,因為那些活動經常提供午餐晚餐,省的自己做飯。花時間社交確實會佔據很大部分時間,而且有時候週末會聚會通宵玩狼人殺之類的,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

在美國,如何同時兼備學術大牛和社交達人的能力?

無論是學術大牛,或是社交達人,在異國他鄉都會遇到意料之外的問題。如何權衡學術和社交,合理安排好這兩部分的時間,更是需要時間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