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

鴕鳥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動物,當它覺得遇到困難,被逼到絕境的時候,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裡,矇蔽視線自以為安全。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看不見苦難和失敗是不是就可以當它們不存在?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鴕鳥心態”非常可笑,但是當真正遇到困難或者失敗的時候,有的人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有的人則是遮住雙眼,選擇做一隻鴕鳥。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1

修復那個“零”

誰能想到,一個在全球各地修建飲水、衛生和建築工程的公益組織“無國界工程師”(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同時做了個副產品:一個名為“承認失敗”(admittingfailure.com)的網站,公益工作者們可以在這裡講述他們失誤或者犯錯的故事。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這個主意來源於工程師們之前項目上的失敗和慘痛教訓:他們在非洲多個村莊,建起了現代化的飲水和衛生設施(管道、淨化裝置)的“硬件”,讓村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水。然而,一兩年過去,他們發現,村民的飲水狀況又回到了老樣子,那些“硬件”因為疏於維護和管理而老化、損壞或長滿鐵鏽,終至廢棄。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他們意識到,這個曾經看上去“漂亮”的工程,讓捐助者滿意的項目,到頭來卻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品,浪費了很多財力、物力和人力。

在商業領域,做不好產品或服務,會被市場淘汰;但在公益領域,卻難以建立類似的“問責”機制。做公益的人,本著對捐贈者負責的心態,就更傾向於去做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忽視了持續的投入、維護和“軟服務”,而這些“看不見”的環節,很可能才是項目成敗的關鍵。我們對於“承認失敗”有廣泛的心理障礙,“否定主義”極為普遍。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知道任何數字乘以零,無論數量多大,仍然是零。這在數學和人類系統方面都非常正確。在某些領域和項目上,一個環節的失敗就可以抵消所有其他環節的努力和成功。正如簡單的乘法所表明的那樣,修復那個“零”,往往比試圖放大其他環節收穫更高的成效。

2

對抗“激勵性偏見”

人類是對“激勵機制”反應特別敏銳的生物,我們可能擁有整個動物王國中最多樣化、最複雜的一套激勵機制。這個激勵機制潛在的一個弊端就是,某個激勵措施符合自身的利益,我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在這個激勵機制下,形成偏見,影響我們應有的客觀和清醒的認知。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推銷員,無論產品是否真的好,他們自己首先必須得堅信這個產品將改善客戶的生活。如果意識到產品不夠好,對於他的心理沒有任何好處,由此就引起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偏見。

激勵性偏見,在開篇講述的案例中,讓無國界的工程師們付出了慘痛代價 —— 捐助人的錢花了,好看的工程拿去交了差,當首要的目標是獲得即時的成果,並讓捐助人滿意的激勵機制下,一個公益項目獲得了看似完美的成功,帶來的是其後摔得更重的失敗 —— 沒有專人去負責後期的維護,也沒有成熟的零配件供應鏈和檢修流程 —— 這些聽上去不太“性感”的卻關乎成敗的重要細節。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提出了25種誤判心理,排在首位的就是“激勵機制”形成的心理偏見。富蘭克林也有過一句著名的論斷: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正因為激勵機制偏見在人的心裡如此根深蒂固,芒格才提出了系統設計與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合理的會計機制和財務制度,比起依賴人的自我約束能力來避免貪腐要有效得多。在各種利益(物質、金錢、精神等各個層面的益處)的驅使下,不要試圖考驗人性。所有的制度與體系設計,都要具備防止人“鑽空子”的屬性。這裡特別提出各個“層面”的利益,是因為對於公益和某些組織來說,更需要警惕,那就是在不需要追逐財務回報的項目中,其他形式的回報(可見的產品和成果、別人的讚美、社會和捐助人的認可等等)依然會成為導致激勵機制偏見的誘因。

3

否定主義的普遍存在

英文中有一句俗語:否認不僅僅是非洲的一條河流(denial is not just a river in Africa)。意思是否定主義是人類一種普遍的深層次的心理傾向。否定現實,否認失敗,也遠遠不限於視野侷限或心理偏見的解釋這麼簡單。

首先,“否定”是人的一種應對災難、痛苦或是失敗的保護性心理機制,一種心理求生本能,或是一種有目的的策略。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在世界公共衛生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群體,這是一個由一群活躍分子、記者、市民、科學家、研究人員和醫生組成的鬆散組織,他們發起了“艾滋病重估運動”,拒絕相信艾滋病的存在(尤其是在21世紀初的非洲),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用來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一場陰謀,他們拒絕瞭解真實的醫療和實驗數據。持這種意見的科學家懷疑逆轉錄酶的存在,懷疑流行學結論的測試方法,他們還拒絕對此進行討論,也拒絕採取預防措施。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這場運動的惡劣影響遠比我們現在感受到的要深遠:21世紀初,人們還無法對艾滋病流行的原因及應採取的保護和預防措施進行公開的討論,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在這種壓抑和否定的輿論環境下,帶上了強烈的羞恥感,也因此飽受歧視。他們缺少機會表達自己,擔心自己的聲音得不到重視。

其結果就是,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決策者,都在否認存在艾滋病問題,否認應採取緊急的應對措施。這個世紀初開始蔓延的“艾滋病重估運動”和否定主義,讓很多國家的公共衛生付出了巨大代價。

比如,南非這個曾有豐富資源和廣闊發展前景的發達國家,就遭受了艾滋病的重創。2017年,南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達到了706萬人,感染率達12.57%;15歲到49歲婦女的感染率最高,達到21.17%;甚至2-14歲兒童的感染率也有5.6%(數據來源:南非統計局在2017年7月31日發佈的數據報告)。現在,南非政府終於意識到了曾經的錯誤,也正在彌補過去艾滋病否定主義造成的惡果。然而,這個美麗的國度本不必為此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中國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諱疾忌醫” —— 因為害怕面對自己無法承擔的後果,從而選擇不去看見,換來一時的心理舒適。

如果你覺得這種心理非常可笑,並認為自己不會陷入“否定主義”的陷進,那麼,也許你還可以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你是否能勇敢承認失敗?——尤其是公開承認失敗。

承認失敗,似乎意味著對自己的信念和能力的全盤否定,而我們人類本能地保護“自信心”的動力又是如此之強。

對此,我們需要三個清醒的認知:第一,“事”和“人”要分開對待。一件事做失敗了,並不是對這個人的全面否定。成敗的因素有很多種,分析失敗的原因是唯一緊要和有意義的事;第二,嘗試越多的人,失敗自然越多,而這才可以大浪淘沙,篩出金點子和有效的方案;第三,無論是商業項目,還是艱苦漫長的醫藥研發,甚或是一個公益項目,勇於承認失敗,知道這並非一錘子買賣,才能持續性的產生價值。在過程中不斷驗證假設,糾正錯誤,估算真相,才有機會最終抵達成功。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沒有任何一項了不起的科學進步,了不起的成就,可以未經任何實驗和失敗就一步登天。勇敢承認失敗,明白能夠通過有效的系統設計和控制,來摒除各種心理認知偏見對我們的驅使和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是理性決策的重要一步。

任何值得一去的地方都沒有捷徑。

—— 貝佛利·西爾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