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鸵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动物,当它觉得遇到困难,被逼到绝境的时候,就会把头埋进沙子里,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看不见苦难和失败是不是就可以当它们不存在?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鸵鸟心态”非常可笑,但是当真正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有的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的人则是遮住双眼,选择做一只鸵鸟。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1

修复那个“零”

谁能想到,一个在全球各地修建饮水、卫生和建筑工程的公益组织“无国界工程师”(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同时做了个副产品:一个名为“承认失败”(admittingfailure.com)的网站,公益工作者们可以在这里讲述他们失误或者犯错的故事。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这个主意来源于工程师们之前项目上的失败和惨痛教训:他们在非洲多个村庄,建起了现代化的饮水和卫生设施(管道、净化装置)的“硬件”,让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然而,一两年过去,他们发现,村民的饮水状况又回到了老样子,那些“硬件”因为疏于维护和管理而老化、损坏或长满铁锈,终至废弃。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他们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上去“漂亮”的工程,让捐助者满意的项目,到头来却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品,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和人力。

在商业领域,做不好产品或服务,会被市场淘汰;但在公益领域,却难以建立类似的“问责”机制。做公益的人,本着对捐赠者负责的心态,就更倾向于去做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忽视了持续的投入、维护和“软服务”,而这些“看不见”的环节,很可能才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对于“承认失败”有广泛的心理障碍,“否定主义”极为普遍。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知道任何数字乘以零,无论数量多大,仍然是零。这在数学和人类系统方面都非常正确。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一个环节的失败就可以抵消所有其他环节的努力和成功。正如简单的乘法所表明的那样,修复那个“零”,往往比试图放大其他环节收获更高的成效。

2

对抗“激励性偏见”

人类是对“激励机制”反应特别敏锐的生物,我们可能拥有整个动物王国中最多样化、最复杂的一套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潜在的一个弊端就是,某个激励措施符合自身的利益,我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在这个激励机制下,形成偏见,影响我们应有的客观和清醒的认知。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推销员,无论产品是否真的好,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得坚信这个产品将改善客户的生活。如果意识到产品不够好,对于他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由此就引起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偏见。

激励性偏见,在开篇讲述的案例中,让无国界的工程师们付出了惨痛代价 —— 捐助人的钱花了,好看的工程拿去交了差,当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即时的成果,并让捐助人满意的激励机制下,一个公益项目获得了看似完美的成功,带来的是其后摔得更重的失败 —— 没有专人去负责后期的维护,也没有成熟的零配件供应链和检修流程 —— 这些听上去不太“性感”的却关乎成败的重要细节。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出了25种误判心理,排在首位的就是“激励机制”形成的心理偏见。富兰克林也有过一句著名的论断:如果你想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正因为激励机制偏见在人的心里如此根深蒂固,芒格才提出了系统设计与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合理的会计机制和财务制度,比起依赖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来避免贪腐要有效得多。在各种利益(物质、金钱、精神等各个层面的益处)的驱使下,不要试图考验人性。所有的制度与体系设计,都要具备防止人“钻空子”的属性。这里特别提出各个“层面”的利益,是因为对于公益和某些组织来说,更需要警惕,那就是在不需要追逐财务回报的项目中,其他形式的回报(可见的产品和成果、别人的赞美、社会和捐助人的认可等等)依然会成为导致激励机制偏见的诱因。

3

否定主义的普遍存在

英文中有一句俗语:否认不仅仅是非洲的一条河流(denial is not just a river in Africa)。意思是否定主义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深层次的心理倾向。否定现实,否认失败,也远远不限于视野局限或心理偏见的解释这么简单。

首先,“否定”是人的一种应对灾难、痛苦或是失败的保护性心理机制,一种心理求生本能,或是一种有目的的策略。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群体,这是一个由一群活跃分子、记者、市民、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医生组成的松散组织,他们发起了“艾滋病重估运动”,拒绝相信艾滋病的存在(尤其是在21世纪初的非洲),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用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一场阴谋,他们拒绝了解真实的医疗和实验数据。持这种意见的科学家怀疑逆转录酶的存在,怀疑流行学结论的测试方法,他们还拒绝对此进行讨论,也拒绝采取预防措施。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这场运动的恶劣影响远比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要深远:21世纪初,人们还无法对艾滋病流行的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和预防措施进行公开的讨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在这种压抑和否定的舆论环境下,带上了强烈的羞耻感,也因此饱受歧视。他们缺少机会表达自己,担心自己的声音得不到重视。

其结果就是,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决策者,都在否认存在艾滋病问题,否认应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这个世纪初开始蔓延的“艾滋病重估运动”和否定主义,让很多国家的公共卫生付出了巨大代价。

比如,南非这个曾有丰富资源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发达国家,就遭受了艾滋病的重创。2017年,南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到了706万人,感染率达12.57%;15岁到49岁妇女的感染率最高,达到21.17%;甚至2-14岁儿童的感染率也有5.6%(数据来源:南非统计局在2017年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报告)。现在,南非政府终于意识到了曾经的错误,也正在弥补过去艾滋病否定主义造成的恶果。然而,这个美丽的国度本不必为此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中国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讳疾忌医” —— 因为害怕面对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从而选择不去看见,换来一时的心理舒适。

如果你觉得这种心理非常可笑,并认为自己不会陷入“否定主义”的陷进,那么,也许你还可以接着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是否能勇敢承认失败?——尤其是公开承认失败。

承认失败,似乎意味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的全盘否定,而我们人类本能地保护“自信心”的动力又是如此之强。

对此,我们需要三个清醒的认知:第一,“事”和“人”要分开对待。一件事做失败了,并不是对这个人的全面否定。成败的因素有很多种,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唯一紧要和有意义的事;第二,尝试越多的人,失败自然越多,而这才可以大浪淘沙,筛出金点子和有效的方案;第三,无论是商业项目,还是艰苦漫长的医药研发,甚或是一个公益项目,勇于承认失败,知道这并非一锤子买卖,才能持续性的产生价值。在过程中不断验证假设,纠正错误,估算真相,才有机会最终抵达成功。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没有任何一项了不起的科学进步,了不起的成就,可以未经任何实验和失败就一步登天。勇敢承认失败,明白能够通过有效的系统设计和控制,来摒除各种心理认知偏见对我们的驱使和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理性决策的重要一步。

任何值得一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 贝佛利·西尔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