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故宮"?真有9999間半房?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

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這還得從明成祖朱棣說起。

燕王朱棣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後,便決定要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那時候的北京還不像南京那樣的六朝古都,所以並沒有與帝王氣質相匹配的皇宮。

於是朱棣決定要在北京建造一座真正能夠匹配帝王之氣的皇宮。建築材料木材、石料等等都是從全國各地運來,一定要用最好的材料就對了。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明成祖朱棣

不僅材料用最好的,而修建這座宮殿也一定要具有象徵意義,還要符合中國的古代哲學、天文地理等等中國文化精粹。

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而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是不可以隨便出入的,否則就是“犯禁”,所以稱為紫禁城。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跟“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紫氣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徵,預示聖人和賢臣的出現。

傳說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把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所以,紫禁城中的“紫”取祥和、吉祥之意。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一直以來民間還有個傳說,紫禁城的房屋有9999間半,只比天庭玉皇大帝的房間1萬間,少了半間。因為皇帝是天子,所以不能比玉皇大帝的房間多。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據現代專家的科學統計之後發現,紫禁城各種宮、殿、堂、樓、閣等等,所有加起來只有8700多間,不到九千間。

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主殿,俗稱金鑾殿。金鑾殿前的廣場面積有3萬多平米,這裡是古代皇帝登基、大頭婚或者舉行其他重大慶典的地方。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金鑾殿前還雕刻著一個“軒轅鏡”,不知道這個東西跟軒轅黃帝有沒有關係。據說這個“軒轅鏡”能夠分辨出真假天子。

1916年袁世凱在登基的時候就有點心虛,怕“軒轅鏡”照出他不是真命天子,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在登基的時候專門將龍椅向後移動了。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滿清的統治,這也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末代皇帝溥儀成為了在紫禁城中最後一位皇帝。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將住在紫禁城裡的末代皇帝溥儀給攆出去了。馮玉祥說清朝都沒了,紫禁城裡還住個皇帝像什麼話!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於是從此以後,紫禁城裡再也沒有皇帝了。於是從此以後,紫禁城裡再也沒有皇帝了。

於是,沒有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在1925年10月10日正式改名為故宮,意思就是過去這裡是皇宮。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莊嚴氣派的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歷經600年風雨侵襲,至今依然金碧輝煌、氣宇軒昂,不得不佩服古人非凡的創造力。

直到今天,故宮依然見證著歷史的進程,講述著那段無聲的往事。


叫了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