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很羡慕那种一语能道破真理,表述观点直击核心的人,感觉他们的脑子无时无刻都在“升级最新软件”。”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信息,每天都在运转和输出,但在这些行为的底层,却缺乏一套有效的思考体系。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我们身处21世纪,手边有着大量高效、先进的工具,但大脑却没有跟上,仍然是在遵循本能去思考和行动。

这些本能是什么呢?直觉,情绪,下意识,条件反射。

卡尼曼告诫我们:当心直觉。大多数时候,你的思考过程,其实是有漏洞的,它们经不起理性的检验。

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我们最直觉的思考方式,是从记忆中提取“最熟悉“、“最容易想起”的信息,用它来主导我们的思维。

这种方式非常高效,最节省大脑能量,但同时也最容易导向片面。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大脑天生的弱点,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呢?

这也就是今天想聊的:如何让思维从「碎片化」变得更加「系统化」。

什么是思维“碎片化”的表现呢?

把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转述和「复读」;思考问题时容易片面,把局部当成整体,轻率得出结论和断言;没有自己的立场,摇摆不定,容易偏信某一方,又容易被轻易说服;……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让思维从碎片化变得更加系统化。

什么是系统思维的快感?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比如:

罗辑思维中分享了一个故事:怎么判断一家企业到底有没有价值观呢?

价值观这种东西,他可以说得口若悬河,但是你还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一位投资人的方法是问老板,你们企业排名第一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他答得上来,就继续追问:那你排名第二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因为只有深思熟虑之后,人才能说得出排序。一旦他说得出排序,你就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排名第二呢?它为什么没有第一个重要?

你看,世界万物,本身没有排序,但是人要行动,就必须要有思维模型,就必须能够把世界万物抽象成一个简化的认知模式。这就要产生排序了。排序的诞生,不是说这个世界本该如此,而是这个人,或者是这个人创立的组织开始有了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能力,会基于一个更加完整的思维体系。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比如:

都说读书好,那么:书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命运,是什么?

首先猜想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状况:

坐地铁想看点什么,第一反应是打开微信公众号。可你关注了那么多公众号,却发现它们的内容和语气越来越像了。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东西想转发,却始终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后翻来覆去,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好笑'‘好看'‘先马了'这几个短语。熬夜刷抖音,刷到半夜两点,早上醒来却什么都记不起来。

你的生活被分裂了:一半的你,沉迷短平快的、能迅速给人带来爽感的网络梦境;另一半的你,回望自己的现实生活,却发现无话可说。是的,文学没有用。尽管有无数人曾经尝试去描述它的好处。

但是,你经过系统的思考发现,文学对我们的用处,可以有两点:

一、文学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文学为生活打开了一个逃离的出口,你可以跳进一个故事里,不费力气和代价地开始一场历险:你能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告别了马尔克斯笔下的狠热拉美,马上就能飞往到刘慈欣书里的黑暗宇宙。

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儿了。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你却有可能成为不一样的你。

谈及爱,你会想到,“老虎融化成黄油,春天里的小熊抱着一起打滚”;会想到“银河哗啦一下倾倒在心头”。

谈及美,我们想到的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文学没有用,但它让你回归到生活本身的意义——享受。

二、文学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可靠导师

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总是习惯在网络求助。但你很快会发现,能在网上寻找到答案的问题,永远都是琐碎的,具体的,短时的,但当你面临人生中那些无法逃遁的大困惑、大悲伤时,这些回答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甚至让你越来越糟。

而文学,却能用一种静默的力量给你回答。

当你感慨自己时运不济、万事不顺的时候,不妨看看阿城的《棋王》,“棋痴”王一生用他对象棋的执迷不悟,告诉你哪些是人生中可以改变的部分;当你被童年的阴影束缚住时,萧红的《呼兰河传》会让你找到久违的陪伴;当你为情所困时,可以看看张爱玲的《色,戒》,她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告诉女孩如何与渣男了断;至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显然在以他对书籍的狂热,示范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现实中找到自我更新的力量。

文学是对人生的回答。

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会让我们发现世界更多的含义。

有这样有一种训练—— 它并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拓宽你的知识面,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把这套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思考,真正拥有自己的想法。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1

定义澄清

拿到任何一个问题,第一步,一定是问这么几个问题:

它值得我关注吗?它的描述真实有效吗?它的每个概念定义清晰吗?

如果事先不作明确的定义,我们就非常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里面 ,即使双方讨论,很可能压根是不同的事物。

2

假设驱动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给自己安排一个立场,假定你支持某一方,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去“替它说话”。

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提出任何有可能性的说辞,去丰富立场的支撑。重点是打开思维,让自己进入思考和发散的状态中,尽可能地去整合出你日常积攒的所见所听所感。

3

反向演绎

列举了足够多的理由之后,让我们停下来,检视一下。你要记住:我们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在进行可能的推演和思考,而不是必然结果,这是和大脑在作斗争。

反向推理,不断克服惰性,才能超越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所一直存留下来的弱点和缺陷,抵达理性的道路。

4

翻转支点

不妨思考一下:

如果反过来,会怎么样?

会带来什么变化?

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5

提出问题

这才是关键的一步,思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问的过程。

为什么呢?很简单。回答是一种封闭的行为,它相当于把一条路封住了;但提问是一种开放的行为。

这就给了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也给了你弄懂、弄透这个领域的方向。

通过不断逼近自己的支点、进行逻辑推演和检验、审视,你会抵达问题的核心,会从混沌之中摸索到大致框架,知道应该问出哪些问题,获取什么信息。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在没有足够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思考就是无根之本,是不可能给出任何有效答案的。

这时,你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思考,发现自己“需要什么信息”。然后,去获取、学习和积累,把它们纳入知识体系,成为新的思考的素材。

把一切都看作“学习”的机会,你会看到全然不同的世界。

6

整合提炼

这就是更高一层的思维了,到此,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思维练习。

你不但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真切地把各种 碎片梳理整合了起来,让它们构成了一张网。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主播 | 大瑶

资料来源 | L先生说、麦子熟了、读者、罗辑思维;图片自网络

你是否被“一语中的”惊艳过?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哲思|你和“一语中的”差了一个方法

"type":"image","isFirs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