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宋、明、清时代,在铁器时代阶段,生产力已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与此伴随的就是交通、媒介高度发达,所以皇帝为中心的力量,可以构建几条平行、互相制约的系统,从上到下的控制整个帝国。在这种背景下,豪门控制地方、大族控制中央的基础就丧失了。到了这种阶段,太子在东宫时,就不用全面接管军政权力,也能顺利上位了;皇子不用全面接管军政权力,外戚不用掌握大量的军政资源,也可以保证皇家的地位至高无尚。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这种背景下,皇族内部的矛盾就最大限度的缓和了;各种血腥的、残酷的、灭绝人性的骨肉相残,就越来越少了。当然了,从此以后,诸王、外戚就渐渐不再作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存在了。家族继承人把控住权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再者,李世民的决断能力与处事才华在早期征战过程体现的是很明显的,并不能只用有能臣辅助一言蔽之。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要避免玄武门兵变,李渊恐怕要提前很多年就要做准备了,否则恐怕没有玄武门兵变也会有别的祸端。所谓,政治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啊!虽然说"太子立,乃使诸王定分"。但是强势太子一旦确立,就直接威胁到皇权了;诸王争斗,父权和皇权还在手啊。至于弱势太子,不足以驾驭群臣,还不得丢了祖宗江山。史书难免还会写,李世民荒唐透顶,差点导致许多战争的失败,只是在这些助手的据理力争下,才避免了这种失败。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然了,李建成当了唐太宗,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假如齐王元吉能与建合作到底),的战功肯定会被不断夸大,就算写到失败,也是百败百战,终于取得胜利。不同的历史,在不同人的笔下,那是截然不同的。对此,你只要熟悉现代史,自然就会知道。再反过来说,如果隋炀帝杨广控制了话语权,那平定江南的战役,肯定是在晋王杨广指挥取得胜利;说得再再大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就是在晋王杨广手中终结的。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皇帝检查史官记录的历史,然后告诉史官,你们一定放开手脚,如实记录。这还不叫干涉修史?皇帝让你如实记录历史,就是你可以如实记录历史?翻开历史书,哪个统治者会告诉史官,让他们编造历史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所有的统治者都会告诉史官,你们一定得如实记录历史。因为,历史的事实就是我代表正义,我的敌人代表邪恶;你敢否定这个事实,你就失职了。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李元吉在传统史书上,的确一败再败,从来没有干过一件漂亮事。问题是,李元吉的军政地位,一直是与李世民相当的,就是在最后阶段,也仅仅是比李世民低一格罢了。如果李建成当了唐太宗,你看到的唐初历史,肯定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就好像,明代靖难之役中,汉王朱高煦的地位作用,和唐初秦王李世民有多大区别?但是汉王朱高煦在历史上,也就是一个丑角。

家族继承人把控权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至于李世民如何如何牛,你看隋炀帝当晋王时的战绩,平南统一了天下;你再看李孝恭的战绩,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吧。李世民修成正果了,所以他的助手都沦为了打酱油的,隋炀帝、李孝恭都不算修成正果,所以他们的战功,傻子也知道,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军政经验丰富的助手,有强大的团队、强大的资源。在那种背景下,不敢说让谁坐在那位置上,也能取得那种成绩,但是真说离了他们就无法取得,也说得太过夸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