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科普不止是兒童的事情

小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很多奇思妙想,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可能都是無解的,大人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和機智解開我們的問題,在《十萬個為什麼》裡可能也沒有答案。

隨著生活的閱歷和知識的增長,也許我們有能力回答小時候那些腦洞大開的問題了,但我們卻失去了尋找答案的興趣。

當失去對生活的好奇心後,我們的心態也就老了。

正如蘇菲·瑪索所說,“我對生活永遠保持好奇心”,旺盛的好奇心會讓一個人永遠充滿活力,對生活始終能保持一種探索欲,對世界永遠充滿求知慾。

所以,對生活和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才會明白“科普”並不只是小孩子的事情。

成年人也需要被“科普”,這可能源於我們小時候曾經的科學常識匱乏,也可能源於我們現在對一切未知的事情失去了興趣,更可能是由於我們內心深處存在著“科學都是高大上的事情”,所以膽怯未知的事情,讓我們失去了探索的勇氣和信心。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尤其,當我們覺得自己智商不足的時候,我們就更懶得去觸碰科學了。但《十分鐘智商運動》卻說,不需要智商一百八,也不需要清華北大畢業,只要每天做十分鐘有趣的大腦運動,你也能在人群中閃閃發光。

畢竟展示你風采的除了博學還有風趣,除了學歷還有學識。為什麼《最強大腦裡》的Dr.魏這麼受歡迎?還不是因為他除了才華和知識以為,更加風趣幽默,能用簡單有趣的話語把深奧的科學知識解釋清楚。

李永樂的魅麗在於,除了專業可靠、幽默有趣外,他還擁有高冷的外表和逗趣的內心,尤其在進行科普講座的時候,簡直光芒四射!

讓科學流行起來!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李永樂是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等平臺的人氣作者,全網有幾百萬人是他作品的常客。他的“老師”頭銜不是尊稱,而是他本人就是一名中學物理老師。

李永樂被保送進了北大物理系,拿了雙學士學位,又到清華轉了一圈,拿了碩士學位。這麼一位樂學呆萌的天才,從高中時候起的願望卻是當一名老師,“能把自己的知識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於是,清華畢業後,他進入了北京的一所中學開始了普通物理老師的執教生涯。

不過因為想著“讓學生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想通過網上在線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他開始了在網上錄製視頻的課程。最開始的時候是物理課程,通過微信公眾號以及一些直播課程,放到線上進行共享。

不過2018年初,因為今日頭條(西瓜視頻)上“閏年是什麼的?”科普短視頻,李永樂老師開始火了起來,很快成為了一名網紅科普老師和百萬明星博主。

李永樂的短視頻科普的是一些中學和大學基礎科學內容,而之所以能廣受歡迎,其實跟他的講課方式和風格有很大關係

——在他看來,科學是嚴肅的,但傳授科學的方式需要活潑輕鬆,只有這樣才能把深奧的東西講清楚、說明白,才能讓普通人覺得科學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而李永樂老師一直努力的成果,也濃縮在了他的新書《十分鐘智商運動》中。在書裡,他用趣味解讀的方式,把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腦洞問題背後的科學原理呈現出來。

在這本書裡,科學離生活很近,科學也非常有趣、科學也可以流行起來!


讓科學有趣起來!

我們大多數對科學知識不感冒,不就是因為“科學離我們很遠”嗎?儘管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基本上都離不開科學:電腦為什麼能上網?外賣APP為什麼那麼便捷?高鐵班次那麼多,為什麼不出錯?

但這一切似乎太深奧了,而且我們只要能用就好了,除非出了問題,否則我們很少會去探究背後的原因。於是,這些“深奧、離生活太遠”讓我們越來越對科學失去了興趣。

而這本《十分鐘智商運動》卻是從我們身邊的生活出發,用科學來深究每一個平常而又奇怪問題的背後原理。

比如,在本書裡,你可以看到以下問題的答案: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是不準確?

其實真的不能完全怪氣象臺,概率學也是元兇之一

電飯鍋到底能不能燒水?

此問題,所有又宅又懶的人都想知道,因為真的很想一個電飯鍋解決所有吃喝問題!

數學家那麼聰明,怎麼不去賭場發家致富?

所以清貧有堅守的科學家才更令人敬佩

雨中走路淋雨多還是跑步淋雨多?

這個問題有點傻,為什麼下雨不打傘!

薛定諤的貓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

薛定諤是誰?

行文風格亦如李老師平時的科普講座一樣,把深奧的科學知識,用新穎的編排方式和風趣幽默的語言表述出來。

最主要的輕鬆搞笑的漫畫插圖與嚴謹的科學知識,形成了呆萌反差,讓你圖文並茂地輕鬆理解一個高深的科學原理。

比如老闆對底層員工特別好的背後是博弈論在起作用,而解釋這個原理卻可以從一部動畫片裡的歷史傳說開始講起;這正是這本科普書的不同之處:不拘泥於科學原理本身,從多角度解讀事物背後的真相。

之前有一個同類型的科普書籍,是一本國外的《那些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What if》,不過這本書還是有點“高大上”,裡面的問題更多的是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作者是通過這些“古怪的想法,諸如級塞斯納、激光筆的照明度、海水抽乾”等一些十分富有想象力的問題出發,用機智問答、幽默回答的方式,用科學一步步來推導出問題的答案。

而《十分鐘智商運動》卻更接地氣一些,大多數問題都是從我們生活的本身出發,結合當下流行元素和熱點事件進行引入、講解;用普通人知道的、能理解的詞語進行解說,以達到“讓科學有趣起來”的目的。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不過本書裡,李永樂老師也科普了一些腦洞大開的問題,比如“黑洞為什麼是黑色的?”“原子彈如何製作”,而這些高深問題均被輕鬆解答。

而這些日常生活科普,又比那些兒童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更豐富有趣,不再是單調的一問一答,也不是簡單粗暴的給出一個答案,而是用數學、物理學知識,經過嚴謹周密的計算給出答案。

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當我們成年後,可以不需要知道電腦為什麼能上網、手機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但我們需要保持“為什麼”的心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去尋找答案,讓充滿好奇的心態帶著自己在這個變化無窮的世界裡,一直向前進。

可以說,好奇心是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之源。而讓我們的好奇心持續繼續下去,有時候只需要一本簡單有趣卻又專業的科普書籍。

李永樂老師的首部趣味科普書《十分鐘智商運動》,正是孩子科普的啟蒙書籍,以及成人重新愛上科學的指明燈。

讓科學有趣起來,讓更多的人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RECOMMEND


《十分鐘智商運動》: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後,都是腦洞大開的學問


點擊底部鏈接,進入《十分鐘智商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