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閒來無聊,CNN 搞了一個評比,列舉了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面對“魔鬼下的蛋”這種差評,許多國人相當不淡定,還有發抗議信的,恨不得給CNN總裁扔倆毛雞蛋過去……直到大洋彼岸發了書面的道歉信,方才平息。老外此處說的皮蛋,應該是鴨蛋做的,在北方叫“松花蛋”的那種。對於吃慣了白煮蛋的洋鬼子來說,皮蛋的長相確實有些恐怖,青灰色的表面附著松枝一樣的白色花紋,作為雕塑尚可接受,但作為食品就不知如何入口了。

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在我老家,人們更習慣用雞蛋做皮蛋(我們當地叫“變蛋”),而鴨蛋一般是用來做鹹蛋的。一般是中秋節剛過那幾天,每家都會醃上一罈鹹蛋,作為冬季菜餚的儲備。製作程序也比較簡單,用紅土加鹽水在盆中和泥,用這些泥巴在鴨蛋表面塗勻,然後逐個碼放在罈子底部,把罈子密封就可以了。這樣醃出的鹹蛋,鹹味比較均勻(否則蛋白苦鹹,蛋黃仍然無味),蛋黃呈紅色,油汪汪的,適合送粥。

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醃完鴨蛋,我母親會在盆裡繼續放些紅土,再摻進草木灰、石灰、鹼面之類的東西,放水的時候不再放鹽。她拿來一籃子剛買的雞蛋,在每個蛋的外部裹上這些泥巴,厚厚的一層。塗完後在一隻裝滿稻糠的筐子裡滾一下(作用是防止粘連),輕輕放置在另外一隻罈子裡,放的時候中間還要插上秸稈。整個製作過程顯然比鹹蛋複雜很多。很快,這些雞蛋和鴨蛋就像消失了一樣,直到陽曆新年之前,零星的鞭炮聲提醒我們,是享用美味的時候了。常見的場景是:兩枚鹹蛋的表皮洗淨,露出了淡淡的青色(所以鹹鴨蛋在老家也叫“青皮”),用刀剖開,一切為四,一共八瓣,分配原則是父母各一瓣,三個孩子每人兩瓣。

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其實,鹹蛋做成的時候,皮蛋也基本上“熟了”,但除非請客或過節,皮蛋是不會輕易上桌的。孩子們偶爾會試探地問,那些變蛋是不是可以吃了。我媽神情懇切指著我爸說:“你去嘗一個,熟沒熟。”專職從事品嚐的父親,答案無論是熟或者沒熟,媽媽都會過去嘗一下殘存的一小部分,很肯定地說:“哎呀,還不夠熟。”然後,衝我們一張手,那意思是,孩子們,再等幾天就可以吃了。就這樣,輪到我們吃的時候,我爸把罈子裡最上面那一層都吃光了。

CNN評比:亞洲十大惡心食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的皮蛋

真正到了過節,變蛋會自動“成熟”,它們會出現在餐桌上,樣子很好看。這之前,剝變蛋是個有趣的工作——一顆顆不均勻的、像馬鈴薯一樣呆頭土腦的傢伙,被拿出來,在水池邊輕輕磕碎,連土坯帶蛋殼一同揭下。原先醜陋的圓球,像辛德瑞拉換裝一樣,驚豔地裸露在眼前桃脂一般的透明琥珀色,吹彈即破的外表,顫巍巍地在掌心站立。這怎麼可能像CNN說的那樣,是“魔鬼下的蛋”呢?如果它真的是魔鬼派來的,為什麼會有天使般的容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