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美国频繁在海外发动规模不等的战争, 其深层动因源自谋求美国自身的利益:占据地缘优势、攫取资源、开拓市场、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本文以时间为序, 历数美国在朝鲜、黎巴嫩、越南、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利比里亚、伊拉克、索马里、科索沃等地所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并梳理相关史实, 揭示了发起海外战争这种国家行为背后的霸权本质。

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以来, 在240年的历史中, 没有战争的时间仅有21年, 即在美国223年的历史中, 美国一直在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军队处于交战状态1。据不完全统计, 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 全世界有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 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美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为由, 发起了其中的201场, 占到81%, 导致3亿人死亡2。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 (Jane's Defence Weekly) 于2016年底发布的世界各大国军费统计显示:2016年, 美国的国防支出排名世界第一, 军费开支为6220亿美元, 占GDP的3.59%3,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并在100多个国家建有大约1000个军事基地。据2017年3月16日《华盛顿邮报》报道, 美国白宫公布了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 该报告名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预算蓝图》, 提议增加军费开支540亿美元, 以凸显“军事优先”, 进一步增强美国国防安全和“硬实力”。

现以时间为序, 历数二战后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以此考察美国频繁发动战争背后的种种动因:

一、入侵朝鲜 (1950.6.25—1953.7.27)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其中, 朝鲜战争起源于朝鲜半岛上朝韩之间的内战, 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苏联、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 致使内战迅速演变为国际战争, 成为冷战时期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

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时, 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 (简称“三八线”) , 在朝鲜划界而治, 留下内战隐患。1950年6月25日, 朝鲜不宣而战, 进攻韩国, 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7月7日,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 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 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 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 以美军为主, 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队在韩国仁川登陆, 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 与朝鲜并肩作战, 历经数次战役, 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进行停战谈判, 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战后, 美国的年度军费由朝鲜战争前的150亿美元飙升至400亿美元以上, 同苏联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 导致冷战局面进一步加剧。4

二、武装干涉黎巴嫩 (1958.7.15—10.25)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 属于中东国家。中东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之一。

1957年, 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 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5, 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他还提交了中东决议案, 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 从而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 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 以对付“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3月7日, 美国国会通过该决议, 决议的基本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7月, 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 美国出兵黎巴嫩, 干预黎巴嫩内政。

黎巴嫩总统卡米勒·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 引起人民的反对。1958年5月, 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应黎巴嫩政府请求和“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侨民”为由, 批准了“蓝蝙蝠行动” (Operation Blue Bat) , 宣布出兵黎巴嫩, 保护其“被国际共产主义威胁的政权”, 以加强亲西方黎巴嫩政府, 支持夏蒙总统反对来自叙利亚和埃及的威胁。7月16日下午3时, 在美国海军第6舰队护送下, 1400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人员, 在贝鲁特以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哈尔迪湾实施登陆6。尔后, 美国又通过西德“空中走廊”不断增兵。到8月上旬, 美国侵黎兵力达到4.8万人。

美国的武装干预持续了大约三个月, 直到要求援助的夏蒙总统完成其总统任期。美国和黎巴嫩政府部队成功占领了贝鲁特港口和国际机场。危机结束后, 美军于10月撤出。

三、侵略越南 (1961—1975)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 其本质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武装干涉越南, 支持南越 (越南共和国) 与由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 (越南民主共和国) 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相对抗的一场战争。7

1965年, 北越向南越发动攻击, 美国出兵援助南越, 代号为“滚雷行动” (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 。该行动由美国空军、海军和越南共和国空军于1965年3月2日至1968年11月1日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由于北越获得盟国援助, 拥有了精良的空对空和地对空武器系统, 使得该行动成为冷战时期最激烈和艰难的空战8。一年未到, 美国已损失170架飞机, 南越空军损失8架飞机。空袭北越耗资约9亿美元, 整个越南战争花费美国约7380亿美元, 期间有超过5.8万美国士兵阵亡。1965-1975年间, 美国空军在越南、老挝及柬埔寨投放了大约760万吨炸弹, 几乎是二战的三倍。美国最终在1973年撤军, 北越于1975年统一了越南9。美国最终战败。

关于美国在越战中为何失败, 当时主导越战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认为, 主要是因为美国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 高估了自身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克拉克·克利福德认为是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 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将此归咎于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大师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则认为, 越战是美国对第三世界进行的武装干涉, 是一场不义的战争, 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所以难逃失败命运10。


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1 9 6 5 年, 美军在越南战场 下载原图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战争, 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败得最惨的战争。越战极大改变了冷战态势, 使美国由冷战中强势一方转为弱势。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 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四、入侵格林纳达 (1983.10.25—11.2)

北美洲岛国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向风群岛最南端, 是加勒比海通向大西洋的门户, 扼守着由南部非洲和南美通向巴拿马运河的咽喉,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3月, 格林纳达国内发生政变, 亲西方政权倒台, 新政权亲苏联、古巴倾向日趋明显。为遏制苏、古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美国借格林纳达内部发生政变之机, 联合中美洲七个加勒比国家, 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代号为“暴怒行动” (Operation Urgent Fury) 的武装入侵, 这是自越南战争失败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1983年10月25日拂晓, 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 采用突然袭击方式, 对格林纳达实施伞降和机降着陆, 陆海空联合作战, 揭开战争帷幕。1983年10月26日, 美军攻占格军司令部。28日, 美军控制首都圣乔治, 主要战斗基本结束。此后, 美军派出小分队, 对撤至格岛北部山区的对方残部进行搜剿, 查缴了岛上所有武器弹药库。至11月2日, 美军完全控制了格林纳达, 战争遂告结束, 整个过程历时仅8天。此次战争的结果是, 美军仅19人阵亡, 116人受伤, 损失直升机9架。格林纳达军方亡40余人, 被俘15人, 其余逃散。

美军控制格林纳达后, 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格林纳达总督重新组织新政权, 美军陆续撤出。总体而言, 这场战争是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 遭到包括其西欧盟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美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大为受损。

五、空袭利比亚 (1986.4.15)

20世纪60年代, 北非国家利比亚政局动荡。1969年9月1日, 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 推翻伊德里斯王朝, 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后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76年, 美、利关系紧张, 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国在利比亚德惠勒斯空军基地, 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受损。70年代, 利比亚为抵制美国的影响和渗透, 废除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军事、经济、技术协定。卡扎菲在推行反美政策的同时, 积极向苏联靠拢, 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10.6—10.26) 以后, 苏利关系发展迅速。1980年, 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 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

1986年4月5日, 在西德柏林, 美国驻军常去的一家迪斯科舞厅发生爆炸, 两名美军士兵和一名土耳其裔德国妇女死亡, 另有230人受伤, 其中包括50多名美军人员11。美国声称从东德的利比亚特工处获得了有关袭击事件的电话记录。在与欧盟和阿拉伯合作伙伴进行数天外交谈判之后, 罗纳德·里根总统于4月14日下令对利比亚进行打击。

1986年4月15日, 美国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为由, 发动代号为“黄金峡谷” (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 的行动, 对利比亚实施海空联合打击行动。在此次行动中, 美国使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战、精确制导、高速反辐射雷达和远程航空等高技术武器装备, 对利比亚实施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作战。美国海空军以电子战飞机为先导, 首先压制干扰对方的防空系统, 尔后再出动大批战机实施精确打击, 仅用短短23分钟, 就摧毁了重点预定目标。在此次袭击中, 卡扎菲本人受伤, 其一岁半的养女死亡, 两个5岁左右的儿子炸成重伤, 美国达成了所谓“降低了利比亚支持和训练恐怖分子的能力”的作战目的12。

其间, 美国飞机从英国基地起飞, 准备对利比亚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进行轰炸, 但由于法国和西班牙拒绝为美军飞机开放领空, 美军飞机通过空中加油才得以完成轰炸任务。

六、巴拿马战争 (1989年—1990年)

中美洲最南部国家巴拿马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 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战争是指1989年底, 美国为争夺巴拿马运河权益、悍然入侵巴拿马、推翻诺列加政府的军事行动。

1989年12月15日, 巴拿马全国民众代表大会采取紧急措施, 任命军事强人曼纽尔·诺列加为政府首脑, 授予其绝对权力, 并宣布巴、美处于战争状态。12月16日晚21时, 4名美国军官乘车经过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所在大街时, 与巴拿马国防军士兵发生冲突, 美海军陆战队一名上尉死亡, 另一名军官受伤, 巴拿马3人受伤, 其中一人是路边女童13。

1989年12月20日凌晨, 美国政府以“保护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由, 出动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2.6万名精锐部队, 趁着夜色对巴拿马实施“正义事业行动” (Operation Just Cause) , 首次动用了6架F-117 A隐形战斗轰炸机, 向巴拿马军队的27个重要目标同时发动突然袭击。巴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指挥巴军及准军事部队“尊严营”奋起抵抗, 但终因寡不敌众, 仅8个小时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美国作战行动在48小时内完成, 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 推翻了诺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 诺列加被迫走出梵蒂冈驻巴使馆, 向美军投降。1990年1月12日, 巴拿马战争结束。

美国总统布什声称, 美军入侵巴拿马的目的是“为美国人创造安全的环境;确保巴拿马运河的完整;为自由选举的安达拉政府提供稳定的环境;把诺列加捉拿归案”14。在此次冲突中, 美军23人阵亡, 325人受伤;巴方205人阵亡, 1236人被俘, 产生难民约2万人左右15。

七、利比里亚武装撤侨 (1990.6.3—1991.1.9)

利比里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1980年, 原住民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军士长率领士兵发动政变, 结束了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 建立军政府。1989年, 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领导人查尔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率部打回国内, 内战爆发。

1990年6月3日, 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由, 宣布实施“利刃行动” (Operation Sharp Edge) , 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 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5日, 位于利比里亚海岸的美国特遣部队的海军陆战队攻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 开始了撤离行动, 最终撤出2690人, 其中包括330名美国公民, 以及利比里亚、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国民。美国海军支持了这次行动, 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16。

八、海湾战争 (1991.1.17—2.28)

20世纪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两德统一, 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 全球战略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换, 国际政治力量失调, 局部地区力量失衡, 区域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中东, 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 于1990年8月2日凌晨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 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引发海湾危机, 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美国在海湾地区拥有巨大经济利益。8月7日凌晨2时, 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 (Operation Desert Shield) 计划, 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 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 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


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美F-15E参加“沙漠风暴行动” 下载原图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 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发动了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代号“沙漠风暴行动” (Operation Desert Storm) , 持续仅42天, 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在海湾战争中, 美军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 取得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各种用途的飞机, 实施空中作战, 对伊军进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袭。战争开始前, 美军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 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 保证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作战过程中, 美军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 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了压制, 致使伊军指挥失灵, 通信中断, 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 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此外, 美军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 能够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 有效打击了伊军。最终, 多国部队以较小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 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 从科威特撤军。

在海湾战争中, 伊拉克损失惨重, 2—3万名士兵阵亡, 超过7万名受伤。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贫化铀武器, 造成伊拉克军方和平民的癌症发病率在4年内上升了大约20倍17。

关于海湾战争, 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如此阐释:“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场资源战争。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 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 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所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 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 并扩大了和平时期在海湾的军事存在。战争之前, 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 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8

九、武装干涉索马里 (1992.12.4—1994.3.21)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 因其突出的地形而被形象地称为“非洲之角”, 是各国货轮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必经海路。索马里局势长期动荡, 内战连绵不断。

1992年12月4日,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 美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由, 组织名为“重建希望” (Operation Restore Hope) 的维和行动, 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的部队, 参加在索马里的援助行动。索马里势力最大的军阀法拉赫·艾迪德认为维和部队阻碍其扩张势力, 因此伏击了巴基斯坦部队, 造成24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1993年8月, 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抓捕艾迪德。10月2日, “线人”报告, 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出现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10月3日, 美军开始抓捕行动。该行动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 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及情报错误, 导致该行动陷入混乱, 两架美军160航空团的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 机上幸存人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 原本计划1个小时完成的秘密抓捕行动衍生成战争事件。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重重围攻下的美军在摩加迪沙激战15小时后, 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行动中, 共有19名美军丧生, 1人被俘, 70余人受伤;除上述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外, 还有3架被击伤, 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 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19。此次行动成为美军自越战以来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10月4日下午, 美国的电视屏幕上反复出现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 被俘美军也上了电视20。美国舆论一片哗然。1993年底, 美国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1994年3月21日, 美军从索马里撤出21。2001年, 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了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 , “黑鹰坠落”后也指代美军失败的索马里军事行动。

十、科索沃战争 (1999.3.24—6.10)

科索沃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 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其余部分, 南临马其顿共和国, 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 西北为黑山, 原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简称南联盟) 中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区。二战结束后, 南斯拉夫在铁托总统的管控下, 民族矛盾暂时掩盖。铁托去世后, 多种势力涌动。科索沃战争便是一场由南斯拉夫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动下爆发的局部战争。

科索沃阿族人希望成立“科索沃共和国”, 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致使局势动荡。1999年3月末,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 声称“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 于3月24日起对南联盟发动代号为“盟军行动” (Operation Allied Force) 的大规模空袭22。在持续78天的轰炸中, 联军投射的炸弹总数超过2.5万枚, 其中精确制导攻击炸弹约8千枚, 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科索沃战争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绝对的空中优势, 打击弱势的南联盟, 通过武力, 迫其就范。此次战争的作战样式为典型的非接触式交战, 即双方始终都未在战场上近距离作战, 这在世界战史上极为少见。在交战过程中, 北约主要采用三种战法:一是在距战场上千公里处发射巡航导弹进行攻击;二是从美国本土或盟军基地出动隐形轰炸机, 在电子干扰机的支援下, 深入战区, 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三是在掌握战区制空权的前提下, 使用作战飞机从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 攻击预定目标23。

南联盟作为弱势一方, 在战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复杂的地形优势, 修建了许多洞库和地下设施, 在北约空袭前将大部分飞机、坦克、导弹等重型装备藏于地下, 躲过大规模空袭, 保存主战装备和作战部队实力, 但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6月中旬, 北约同南联盟签订停战协议, 由3.7万人组成的国际维和部队打着联合国旗号开进科索沃24。

这场战争造成南联盟约29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超过1700名平民死亡, 约1万名平民受伤。境内7个地区的20多个军事目标被击中, 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央的中国驻南大使馆也遭到轰炸, 死伤超过20人。此外, 北约盟军至少向科索沃和塞尔维亚境内投放了1.5吨的贫化铀弹, 被认为是造成该国癌症病发率激增的主要原因25。

十一、阿富汗战争 (2001.10.7—2014.12.29)

“9·11”恐怖袭击之后, 布什政府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 被称为“布什主义”, 即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 对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 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 采用强硬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反恐”名义下, 布什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 将“布什主义”推向了极致。

“9·11”事件后, 美国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拒绝交出涉嫌策划“9·11”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为由, 发动军事行动, 打击塔利班政权26。塔利班是一个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组织, 由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于1994年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成立。“塔利班”源于阿拉伯语, 意为“学生”, 如此命名源于成员多是当地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

2001年10月7日, 美国发起了代号为“持久自由”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的军事打击行动, 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发起战争, 标志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美军动用15架轰炸机, 25架战斗机, 6小时内实施4轮轰炸, 攻击30多个阿富汗境内目标27。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 美军共出动作战飞机5000架次以上, 投射炸弹导弹1.2万多枚, 其中60%以上是精确制导弹药。通过军事打击行动, 塔利班政权被推翻, “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基本被摧毁28。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 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打击样式的战争。由于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属于非对称战争。2011年5月1日, 奥巴马宣布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了本·拉登。2014年12月29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

十二、“第二次海湾战争” (2003.3.20—2011.12.15)

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 绕开联合国安理会, 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由于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继续, 所以, 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 (Decapitation Strike) 和“震慑行动” (Operation Shock and Awe) 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 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 美英联军先后向伊拉克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 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向全国发表讲话, 号召伊拉克人民抗击美国侵略, 击败美英联军。2003年4月9日, 美军进入巴格达。5月1日, 乔治·布什宣布, 伊战主要作战行动结束。2003年12月13日, 美军在提克里特抓获萨达姆·侯赛因29。2010年8月, 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此次战争历时7年多, 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1年12月14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话, 宣布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2011年12月18日, 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国撤军之后, 伊拉克叛乱激增。恐怖主义活动转为伊拉克叛乱组织反对中央政府以及伊拉克各派之间的冲突。美国撤军后的头两个月, 伊拉克有一千多人遇难。2003年至2014年期间, 共有4491名美国军人在伊拉克丧生30。

然而, 直至伊战结束, 指控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两大罪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均查无实据, 战前情报的错误及其出兵理由使美国在国际上面临广泛的批评。根据2007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 (BBC) 全球服务节目调查报告显示, 在25个国家超过2.6万人中, 73%的人不赞成美国操纵的伊拉克战争31。2006年, 英国和加拿大的多数人认为, 伊拉克战争“无正当理由”, 英国人批评其政府支持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32。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07年9月调查发现, 世界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美国应从伊拉克撤军33。

十三、利比亚战争 (2011.3.19—10.31)

在政治上, 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业。为此, 1979年, 美国将利比亚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之一。2011年2月15日开始, 利比亚和平反政府示威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 进而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交战双方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军和由赫夫特领导的反政府势力。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资料显示, 在中央情报局的大力支持下, 赫夫特于1988年建立了利比亚国民军34。2011年3月14日, 赫夫特返回利比亚, 负责发起推翻卡扎菲的运动。并非巧合的是, 奥巴马总统也在这一时间签署“总统调查令”, 授权中央情报局采取秘密行动, 推翻卡扎菲政权35。


美国发动的13场海外战争


发生在利比亚街头的爆炸 下载原图

2011年3月17日, 美国及北约自称为落实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 结成“广泛联盟”联合行动, 执行武器禁运、设立禁飞区、保护平民等任务。3月19日起, 美、法、英等国战机和舰艇打击利比亚当时卡扎菲政权的相关目标。3月31日, 北约正式从美英法等国手中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8月22日凌晨, 反政府武装控制首都的黎波里, 并于10月20日完全占领卡扎菲武装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 卡扎菲被抓, 因伤重不治而身亡。10月31日子夜, 北约结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36。

在这次行动中, 美国在开始阶段动用战机空袭利比亚, 随后由北约接手指挥权。美国之外的国家执行75%的空中任务, 美军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和空中加油等辅助任务。整个行动中美国一直没有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 只向反政府武装提供非武器援助并支持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向利比亚派遣军事人员37。

结语

可以说, 二战后, 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可以称其为“和平时期的总统”。譬如, 第33任总统杜鲁门任期期间, 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任期期间, 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刚果;第35任总统肯尼迪任期期间, 美国武装入侵古巴猪湾、干涉越南;第36任总统约翰逊任期期间, 美国武装介入越南战争、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任期期间, 美国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 武装入侵柬埔寨和也门共和国以及策动智利政变;第38任总统福特任期期间, 美国继续越南战争;第39任总统卡特任期期间, 美国介入尼加拉瓜内战;第40任总统里根任期期间, 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格林纳达、玻利维亚、洪都拉斯, 空袭利比亚, 袭击伊朗;第41任总统老布什任期期间, 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 并发动海湾战争;第42任总统克林顿任期期间, 美国突袭索马利亚、海地和南联盟;第43任总统小布什任期期间, 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第44任总统奥巴马在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便下令空袭利比亚;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4月下令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

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4月21日发布的《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统计, 美国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对外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2001-2011年间, 每年约有1.4万至11万名平民死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38。2017年3月9日国新办发布的《201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 2009年以来, 美国无人机攻击仅在巴基斯坦、也门和索马里就造成超过800名平民伤亡39。2014年8月8日至2016年12月19日, 美国空袭伊拉克7258次, 空袭叙利亚5828次, 造成733起平民死亡事件, 共导致4568-6127名平民死亡40。人权纪录援引制止战争联盟网站2012年6月14日的文章说,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行动制造了生态灾难, 致使伊拉克战后儿童出生缺陷率“惊人增加”41。

关于美国为何频繁发动战争,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总结出五个最主要原因:一、美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特别是面对微弱的军事力量, 很难抵制住诉诸武力的诱惑;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任何地方没有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三、美国实行志愿兵制度, 由自愿参与行动的人完成军事行动减少了公众反对战争的压力;四、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多奉行行动主义, 往往赞同美国使用武力;五、美国的军事力量控制在总统和少数野心勃勃的顾问手中, 篡夺了美国国会宣布战争的权力, 致使“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衡”系统在实际中无法操作42。

然而, 美国不断发动海外战争还有其深层动因。正如美国国际关系专家罗伯特·基欧汉所说:“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使其免遭敌对国家的破坏, 是成功的霸主应有的前提条件。自二战以来, 美国就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 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 在其军事力量的后盾下, 美国以多元化原则和制订体现美国利益的规则为基础, 建立了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为保护其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发挥作用的。”43可见, 在军事安全上把控局势是美国在国际社会掌握政治、经济主导权过程中可资利用的王牌。从上述战争可以看出, 美国主宰亚洲和中东的计划在二战结束时便已显现。亚洲人口多, 消费力强, 资源丰富;中东位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带, 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此, 波兰裔美国地缘政治专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便曾指出:“今天美国全球力量的范围和无所不在的状况是独一无二的。美国不仅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 而且还发展了可以海陆空协同作战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使美国能够以在政治上有意义的方式把它的力量投送到内陆。美国的军事部队牢固地驻扎在欧亚大陆, 还控制着波斯湾。”44所以, 亚洲和中东自然成为美国频繁发动战争的主要战场, 美国在亚洲、中东以及欧洲发动的战争是其二战后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

可见, 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绝对优势的美国以“保护美国利益”为由进行各种军事干预, 其目标随着时间和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其背后主要动机基本一致, 即为了占据地缘优势、攫取资源、开拓市场, 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霸权。

注释

1Timeline of U.S.Wars and Conflicts, Exposed independent Mesia, http://exposed 58.webnode.com/news/timeline-of-u-s-wars-and-conflicts/

2http://www.washingtonsblog.com/2014/05/earth-248-armed-conflicts-ww 2-us-started-201-81-killing-30-million-far-arrests-now.html

3《简氏:美国军费开支世界第一是中国数额四倍多》, 环球网,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12/9807211.html

4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 《文史参考》2010年第12期。

5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320页。

6Operation Blue Bat-1958, GlobalSecurity.org,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blue_bat.htm

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v-i 2 isF 1 zuDcj zbCLmjdRpNvCXLDzgdYLfz 5 iGodzDARi-89 CCRMNo Ns Le9cb4jjDpayQq9Qp1oJrzHLRxAMFKXKOCTr8WBZsRv xfJbHuF 8 ngND 3 l 1 fvvAY 8 L 9 A 7 IjR

8张建华:《塑造“苏联形象”:越南战争中的苏联军事专家及其影响》, 《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1期。

9《“滚雷行动”:低效战争迫使美国服软》, 新华网2011年12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2/23/c_122470432.htm

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v-i 2 isF 1 zuDcjzb CLmjd Rp Nv CXLDzgd YLfz5iGodzDARi-89CCRMNoNsLe9cb4jjDpayQq9Qp1oJrzHLRxAMFKXKOCTr8WBZsRvxfJb HuF 8 ngND 3 l 1 fvvAY 8 L 9 A 7 IjR

111986 Berlin discotheque bombing:Wikis, http://www.thefullwiki.org/1986_Berlin_discotheque_bombing

12Operation Eldorado Canyon:Wikis, http://www.thefullwiki.org/Operation_Eldorado_Canyon

13《美国入侵巴拿马》, 互动百科网站, http://www.baike.com/wiki/美国入侵巴拿马

14《巴拿马战争》, 百度百科网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dxYjIpzygqhX 7 YwBNaUf J5BcOx2KM6CLofugI8pkm5WWiCYFuBxZowpjNqGknAEa j2jEbbfndU-gu9T61KDmEEMHxylP2ko3sxXcXRNShEijsS4IVN_t 13 CJ 3 ITGs 2 LeosuUEIyhmOkpG 8 mHea 2 C_

15What is Operation Just Cause, http://www.wisegeek.com/what-is-operation-just-cause.html

16Operation Sharp Edge, GlobalSecurity.org,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ops/sharp_edge.htm

17《海湾战争:人类战争史上最烧钱的一场战争》, 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8/119089.html

1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周琦等译, 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282页。

20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9/08/c_125342708_6.htm

21[24][26][29][36][37]《只要想打“理由”总是有的》, 《信息时报》2013年9月9日。

22《科索沃战争》, 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科索沃战争

23《科索沃战争:“非接触式”作战实例》, 搜狐2014年7月2日。

24《多少灾难与美有关?》,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07/29399131_0.shtml

25《战争资料:20年来美对外出兵史》, 搜狐, http://news.sohu.com/56/05/news 207550556.shtml?popld 3

26"Operation Iraqi Freedom|Iraq" (PDF) .iCasualties.May 28, 2010.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January 16, 2013.Retrieved 2012-10-10.

27"World View of U.S.Role Goes from Bad to Worse" (PDF) .BBC World Service.23 January 2007.Retrieved 23 May 2007.

28"Guardian July Poll" (PDF) .ICM Research.July 2006.

29"Most people'want Iraq pull-out'".BBCNews.7 September 2007.Retrieved 5 January 2010.

30Martin, Patrick:"Mounting evidence of CIAties to Libyan rebels", wsws.com, April 4, 2011.

31Horsenball, Mark:“Exclusive:Obama authorizes secret help for Libyan rebels”, Reuter, March30, 2011.

32《美国是对外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 《西安日报》2013年4月22日第12版。

33英国《卫报》网站 (https://www.theguardian.com) , 2016年7月1日。

34空中战争跟踪组织网站 (http://airwars.org) , 2016年12月19日。

35《国新办发表<201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6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人民日报》2017年3月10日。

36郑青亭、董菁:《美国酷爱战争的五大原因》, 载《党政论坛》2011年第16期。

37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苏长河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136-137页。

3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2007年版, 第19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