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用户4474649658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妇孺皆知的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如雷贯耳,在作者高超笔法的描摹下,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而在这其中,诸葛亮无疑是里面的一大主角之一,几乎贯穿了这部小说的大半部分。

在中国民间的传扬中,诸葛亮几乎是一个圣人的存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诸葛亮的智慧,近乎于妖!”眼下之下,诸葛亮有着高超的智慧,算无遗策,是运筹帷幄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


但是观看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他在三国乱世之中,也曾遭遇了很多强劲的对手,并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早年是周瑜,晚年是魏国权臣司马懿。可以说,当时魏国的司马氏,也就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成为了诸葛亮晚年时期最为头疼的对象,两人曾多次交手,可谓棋逢对手,谁也占不到更多的便宜,都各自拿对方无可奈何。

反过来,站在司马懿的角度看,他也是对诸葛亮头疼万分,在他看来,整个蜀国也就是诸葛亮在苦苦支撑,如果一旦诸葛亮逝世的话,余者都不足为虑,因此他对于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是极为关心,巴不得后者早日归天。


司马懿的“小心思”,其实是有原因。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寿命一般都不长,而崛起的司马懿,和诸葛亮棋逢对手的时候,诸葛亮早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同样,司马懿的年龄也是五十多岁,但是从两人的身体状况来看,诸葛亮的身体要差很多,司马懿的身上却有着长寿的基因,越活越年轻,精神抖擞。

诸葛亮的身体差,除了先天基因条件之外,后天的操劳也让他心力憔悴。自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去世后,他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弱小的蜀国,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还时刻不忘北伐,不苍老是不可能。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一百零二回里面,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时的司马懿,曾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在吃饭的时候,司马懿故意询问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原文记载很精彩。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


这段文言文不难理解,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日夜操劳不说,每天只吃几升米,不由高兴地对身边人表示,诸葛亮看来活不了多长时间。

为什么司马懿会有这样的理解呢?原来按照古代度量衡的标准,诸葛亮的数升米,不过只有一斤米的饭量而已,如此算下来,每顿他只吃三四两米,同时还要日夜操劳,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身体健康亮起了“红灯”,一个连日常基本生活水准都保证不了的老人,又能活多久呢?所以司马懿才有了以上的判断。


篱上青


古话说“能吃是福”,可见一个人吃多吃少,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判断出这个人的身体状况的。

吃得多的人身体比较好,吃得少则可能会有身体隐患。


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入不敷出

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急于决战,而司马懿则想把诸葛亮拖死,坚守不战。求战不得的诸葛亮只好在渭南屯田,准备与魏军做持久战,而魏军这边除了司马懿之外,众人都急于决战,不断劝说司马懿出战,连在长安的三弟司马孚都来信问候战况。

就在这时诸葛亮的使节来到了魏营,司马懿好生款待了使臣之后,开始试探性地询问诸葛亮一天的膳食如何?结果这个使臣或许是太老实了,也或许是为了维护诸葛亮尽忠职守的形象,居然把丞相的饮食全部都说了。

司马懿先问饮食:“‘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再问政事:“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就是说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多的饭,超过二十军棍的刑罚都要亲自批阅。行军不比在家里,一天的消耗是很大的,普通成年人一天只劳作的话都需要两斤多的饭,才能补充消耗的能量。更别说诸葛亮这时候才五十四岁,事必躬亲又食量不多,这样耗下去是个人就得垮。

对于深谙养生之道的司马懿来说,就诸葛亮目前这种情况,就算不死也要损心折力,更不用说现在是在打战了。所以司马懿敢断定诸葛亮离死不远的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亮的消耗和摄入不正比例,迟早会耗死他自己的。



同时司马懿是为了给众人一个交代

前面说过,诸葛亮一直逼迫司马懿决战,并不惜以破坏自己形象为代价,送了一件女装去侮辱司马懿。这让魏军将领个个义愤填膺,都想着出战和蜀军决一生死,可这样不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了吗?司马懿看到了这一点,他知道现在不是决战的时候,但对于众人的求战心切,他也不能置之不理。

其实司马懿一早就在安慰众人了,早在诸葛亮送女装的时候,司马懿就以“上表请战不准”来应付军队中的怨气。之后在和三弟司马孚的书信中也有写到:“诸葛亮虽然率军十万,也早就在我的谋划之中了,破蜀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而接下来的询问使臣一事,司马懿听到了“诸葛亮吃少干多”的情况后,是“既而告人曰:‘孔明岂能久矣’”。把这些情况在军中大肆宣传,让容易冲动的武将们再等等,诸葛亮已经快死啦!现在大家伙就积攒怒气,等时机一到再用吧!这一点就和战国李牧大破匈奴的“雁门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啦!诸葛亮吃少干多也是使臣说的,万一他撒谎怎么办呢?所以司马懿的断言也有安慰众将士,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的因素在里面。反正决战是早晚的事,只是现在不是时候而已,等时候一到,诸葛亮死不死都无所谓了。


狐史首丘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因为后方军需物资运输线太长,想速战速决。曹魏统帅司马懿据守城池,不出兵迎战。

诸葛亮听从姜维计,送一些女人衣物给司马懿,意在激怒对方。司马懿非但没有生气还款待蜀军来使,并亲自作陪。宴席间,套出来使话:我们家丞相胃口很好,每日可食米三四升(折合现今一斤米),二十仗以上的责罚事必躬亲。

在汉代时期,各种蔬菜副食品还很匮乏,米饭几乎是唯一的能量来源。而古人一般饭量很大,因为体力消耗也大。因此诸葛亮每天一斤米无法满足每天的体力消耗,又因为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带这么的军队,军务繁杂。

由此,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吉祥流年


三国时期是个智谋百出的时代,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更是巅峰妙绝。

其实两位高手的对决都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情报的基础上,然后对情报进行分析,结构其中的奥妙。双方为此都派出大量的斥候从事情报收集。应该说各有特点,诸葛亮喜欢收集农业信息,司马懿看穿人性,喜欢收集有关诸葛亮事无巨细的信息,然后将诸葛亮研究得透透的。

今天的以色列摩萨德是从九十年代开始,摩萨德开始创建了一套情报收集方法,收集巴勒斯坦的菜价、物价、房价、政治笑话等等,通过收集经济信息可以研判大量的情报,知道真实的民情,民意。因为人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暴露出大量的信息,真实而且隐藏不了。而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已经通过农业收割、农业产量等进行军事判断。

司马懿如何发问

司马懿问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可见司马懿在问使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大量工作,通过问使者,证实了他的怀疑。也坚定了他熬死诸葛亮的决心。卧龙遇到冢虎,也是他的不幸。

喜欢聊三国,喜欢聊经济,我是“天下会会天下”,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对于古代来说吃得很少了,司马懿从这方面也能判断出诸葛亮时日不多,身体每况喻下!相反也凸出了司马懿三国中长寿之人,熬死曹魏三代皇帝,当然曹操没称帝,有皇帝之实权,后来曹丕追封了皇帝,司马懿忠于取得曹魏实权,儿子司马炎建晋称帝!历史证明了人只要活着可能会有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展现司马懿的军事谋略,就是守着,坚守,迟久战,托垮对方,等诸葛亮粮草尽了,自然会退兵!因为蜀汉国力小,粮草也少,加上蜀道难,粮草也跟不上!事实证明蜀国北伐常常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