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越哲学,

活得越精彩,

包括你和孩子。

不信,往下看!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儿童的哲学启蒙感兴趣。

于是,有很多亲在平台留言,询问究竟该怎样启蒙儿童的哲学呢?

在很多人看来,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活法,都对应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

举个例子来说——

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全球顶级的制鞋厂录取试用,其中就有你的孩子。

这天,三个孩子被CSO派去非洲考察调研非洲市场。

第一个孩子回来后沮丧地说:嗨,那儿的人都不穿鞋,没戏儿!

你的孩子是第二个回来的,他高兴地说:太棒了,那儿的人都不穿鞋,脚下都是商机,我看可以!

第三个孩子回来后激动地说:酷毙了,那儿的人都不穿鞋,但有了适合他们的鞋,他们会更高兴。我写了一份开拓当地市场的计划书,包括思考了什么样的鞋子才适合那里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活需求,我认为会对公司有帮助。

这样一来,你觉得谁更有可能被留用,并在未来可能会被委以重任呢?

……。

事还没完。

后来,你的孩子很郁闷地回来跟你聊起这件事情:我也看见商机了。不就是因为他写了计划书,而我没有写,就没有录用我吗?

你准备怎样跟孩子沟通这事儿呢?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的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做法(活法),对应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包括我们的孩子。

但问题在于,总有一套“看法”和“做法”是比较接近现实,比较贴近客观实际的

于是,你和孩子开始反思对这件事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反思过程中,有一种可能是——

你们发现这件事情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什么三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与“做法”的结果竟会造成天壤之别

于是,你们将谈话的重点放在了谈论思考“看法”与“做法”上——

反思自己的思考与别人思考的差距,更高层次的哲学就此发生。

在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你们不断地接近“如何才能正确思考”这一问题的答案。

后来,你和孩子意识到只有正确的思考才能接近真相,总结规律,发现机会,创新价值

再于是,孩子开始习惯于关注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做的不够的地方,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这便是一个不断通过事物表象接近事理真相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人哲学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是精神的成长。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对孩子来说,如果将身体的成长称之为生理的成长,毫无疑问,

精神的成长就是思想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看法”和“做法”的成长。

一个人最终的成长,其实就是“看法”和“做法”的成长——精神与行动的成长。

我们所说的儿童哲学启蒙,关注的正是孩子精神的成长,继而使之自觉影响孩子行为的成长。

这一切,都有赖于思考能力。

问题又来了,思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又能怎么做呢?

其实,当你知道我们的语言和行动就是我们思想的外化时,你也就明白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之中

当孩子不停地问你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时,也就说明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问题,而且总想追本逐末,弄个明白。

就像前面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没有不断分析探究的思考习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那儿的人都不穿鞋,没戏儿”的表象层面。

所以,我们需要顺应孩子天生好奇和爱追根究底的天性,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让他们体味到思考的乐趣和意义

越哲学,活得越精彩,包括你和孩子!

幸运的是,生活之中处处皆哲学

比如,一次带孩子外出,我和孩子看见一个长相和穿着都很漂亮的女士随手将冰棍纸扔在了地上。

孩子当时问我:为什么她要把纸扔在地上?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是?

我反问孩子:你说呢?

孩子说: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如果大家都这样,那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就变成垃圾堆了。

我又问孩子:那又怎样?不是有人会打扫吗?

孩子走到那张纸跟前,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然后说:每个人都这样扔,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会累的,我们的环境就不美了。

我想了一下,先肯定了他的逻辑:有道理。然后接着问他:不过你看刚才乱扔垃圾的那个阿姨长得很漂亮,穿的也很漂亮,你说她美不美?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四岁多的儿子听完我的问题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想了半天对我说:她这样做就是不美啊!

我心里很清楚,孩子这样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来自于他自己基于事实的分析和判断。

于是我继续和他讨论起来:儿子,老爸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看见她随手乱扔垃圾,你会认为那个阿姨是美,还是不美?

他想了一下说:我觉得不美。

我问:为什么?

孩子说:我觉得她会乱扔垃圾。

我说:你没有看见,又凭什么认为她会乱扔垃圾呢?

孩子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说:我就认为乱扔垃圾的人就是不美。

……。

那天,我和孩子的聊天到此为止。后来遇见类似的问题,我还会有意无意地与孩子一起讨论。

就我们对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来说,每一件事情都会折射我们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就孩子对这些事情的思考来说,每一件事情都值得玩味,对这些事情的思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经常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视角反复观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是你与孩子一起“哲学”的契机。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引发孩子的思考。

这些都需要通过为孩子提供源自环境的感性认知来实现。

所以,儿童哲学启蒙不缺“教材”

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创设一种适合孩子思考讨论的环境——

比如鼓励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提出的问题,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不歧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发问,不给孩子现成的答案,不设立标准答案,鼓励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等等。

OK,说了这么多,最后需要补充的就是——

对你来说,对孩子来说,今天的你或孩子并非天生如此,现在的你或孩子其实就是你当下思考的产物。

简单点说,思考是你和孩子的“第二父母”,是你和孩子的思想之母,行动之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