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孩子们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孩子们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你和孩子,

谁更接近

知行合一呢?

孩子们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

1

那天从幼儿园接儿子往家里走,路上自己的脚无意间踢到一个不知被谁扔在路上的一个零食包装盒。

儿子见状,甩开我的手,跑过去蹲下小身子就去捡。

我当时还以为他是要捡起来玩,所以赶紧说:脏,不要捡垃圾。

儿子并没有理我,而是捡起那个垃圾之后,四周张望,找到了一个垃圾桶,径直跑了过去。

扔完垃圾之后,小家伙又跑回我的身边,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牵着我的手往家里走。

……。

2

类似的事情在儿子身上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可这一次的事情,竟然让自己这个成年人顿感汗颜。

这种汗颜并非是因为自己当时误判了孩子的行为,而是我忽然意识到——

孩子们向来都是行动家,是行动的巨人。

与他们相比,人高马大的成年人更像是行动的矮子,言语的巨人。

比如,你会告诉孩子要爱护环境卫生,问题是——

爱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爱护呢?

自己不乱丢弃垃圾就意味着做到了爱护吗?

……?

3

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因为,为了“爱”仅仅不去做什么,显然是不够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份完整的爱,还包括为了“爱”还要去做些什么。

对成年人来说,你可能会告诉孩子要爱护环境,你在孩子面前至少也可以做到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等等。

可是,如果你对环境的“爱”失去了硬币的另外一面,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孩子们却不同,他们想到了就去做,做了才会更明白到底怎样的“知”与“行”才是对环境真正的爱。

孩子主动捡垃圾扔到垃圾箱的行为,不就是如此吗?

4

只要你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你会发现更多类似的事例——

比如你正在用起子拧螺丝,你的孩子除了站在一旁观察之外,还会瞅准机会亲自拿起起子尝试;

比如当你的孩子看见你是如何做饭的,他们也会跃跃欲试;

比如当你四平八稳地开着汽车,孩子们也会边观察边模仿;

……。

瞧,他们就是天生的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而且,“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一客观事实,被孩子们演绎的淋漓尽致。

5

绝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知”是“知”,“行”是“行”,有知才有行,先知后行。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你认为凡事都是“知”了之后,才会去做的,那你可以问问自己——

要“知”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知”呢?

要“知”到什么程度才能“行”呢?

你知道了,就等于你做到了吗?

……。

显然,你与孩子在爱护环境的这个问题上的差距正在于此。与孩子相比,你的“知”与“行”并没有统一。

6

事实上,“知”和“行”同样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拆分。

简单地讲,“知”是“行”在大脑中的反映;“行”是“知”外化的行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它们本来就是一个事物,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知而不行实为不知;知而行之实为真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哪行哪,行哪知哪,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内在与外在是统一的

与之相反,父母在养儿育女过程中的“知行不一”却是一个常态。

比如,父母自己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手机;

比如,父母自己动不动使气动性,却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

比如,父母自己沉迷网游,不思进取,却要求孩子积极上进;

……。

7

如果非要说养儿育女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父母的“知行合一”——

你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必须做到;

你希望孩子怎样做,自己必须这样做;

你不希望孩子做的,至少自己不去做。

只要你“知哪行哪”,孩子就会“行哪知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