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以寻找介于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为例

vipJr数学教学研究院 金荣生

我们从一道有关分数的习题开始,谈谈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一.有一说一

问题:介于3/4 和4/5 之间的分数中,分母最小的分数是多少?

注:这里分数的分子、分母只能是正整数。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思路3:用“糖水混合不等式”。

如果一杯a 克的糖水中含b 克糖,我们定义它的“甜度”为b/a。另一杯c 克的糖水中含d 克糖,那么它的“甜度”为d/c。现将这两杯糖水混合,共有(a+c) 克糖水,其中含糖(b+d) 克,“甜度”是(b+d)/(a+c) ,混合后的糖水的“甜度”一定介于原先的两杯之间。

从上面的现象,可以抽象出以下的命题(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称之为糖水混合不等式):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思路4:枚举。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枚举是一个“笨”办法,但用得好却是大巧若拙。不用枚举法,也是可以证明的。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因为看到过(或者从老师处听说过)糖水混合不等式,得到了正确答案7/9,却没有想到怎么去证明,或者根本没想到需要证明,也就没有达到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理解。大胆猜测,还需要严格证明。背套路,猜答案,不求甚解,每当猜对,便欣然忘索其理,正是许多孩子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所在。

培根说过 “数学使人严密”,有一说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多少说多少,是对数学严谨性的尊重。培养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对错分明的学习习惯,正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

二.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要去启示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引导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如学会了用 “糖水混合不等式”得到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所以介于3/4 和4/5 之间的分数有无限多个,且分母可以无限大,即不存在分母最大的分数。

能否举一反三是检验是否学懂的一个标准,听得懂,不会做,就是没有真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从这个“道”出发而生“万物”,唯有如此,方可跳出题海,进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境地。

三.独一无二

不死读书,不迷信权威,不只认同一个方法或途径,总是另辟蹊径,思考专属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解法,是许多成功者的共同习惯。

听了我对“寻找介于3/4 和4/5 之间的一个分数”的思考后,vipJr数学教学研究院李老师给出了如下“独一无二”的解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可能会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

注意到这两个分数的规律,分母比分子大1,取倒数后两个分数形式相近。即写作以下形式: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能否提出独一无二的问题,是否愿意长时间思考“自己暂时做不出,老师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在教我们做“学答”,而非做“学问”。你能够提出以下类似的问题吗?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学好数学需要养成的三个习惯

这个问题,请读者帮我给出答案。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 在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独一无二”的标准也不必太高,在自己的视野里有所创新,就可以了。

有一说一,培养思维的严谨性;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独一无二,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做到三点,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