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太阳老化灾变,木星撞向地球,海啸地震来袭,岩浆倒灌……当地球随时面临毁灭,电影里的科学家,也就是小说中描写的“地球派”想出的方法是在地球上安装一万多台发动机,将地球改造成宇宙飞船,发射出太阳系,前往最近的比邻星。

地球从离开太阳系到到达目的地,二者之间的距离是4.3光年,4.3光年是多长距离呢?

网上找到的答案是:

1光年是光传播一年的距离,

1光年=9460730472580800米

4.3光年=40681141032097440米

而走完这段距离要花多少时间?

也就是从地球离开现在的轨道到未来的轨道,共需要2500年,一百代人。

2500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到现在的时间长度。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这么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还需要一百代人的更替和坚持,但电影《流浪地球》里的中国人坚信它能实现,没有丝毫动摇。

支撑这一想法的信念是:也许我看不到这一天,但我有孩子,孩子也会有孩子,代代相传,总有一天,理想会实现。

这和《愚公移山》里愚公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这个想法从理论上讲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如何让后代子孙不条折扣执行祖先的指令,并且后代子孙不会质疑指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推翻或者中止执行指令。换句话说就是愚公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变成子孙后代的理想,让他们不遗力去实现,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

大家知道:时间在流逝,历史在进步,朝代和社会制度在变幻更替,2500年前人们信奉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现代人还能认同多少?还有谁记得2500年前自己祖先感悟到的人生智慧?

就算记得,还能在现今社会应用多少?别说一百代之前的古人了,就说说和自己最亲的两代人吧,上一辈我们的父母,他们所坚持的人生信条有多少是我们觉得可笑的?比如勤劳,比如节俭,比如生活习惯……

下一辈我们的子女,我们自认为给了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却依然无法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付出了爱以为他们会感恩,至少会感到幸福,可他们好像并不为拥有我们这样的父母感到幸福,并对父母的怨气大于爱意。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电影里吴京扮演的刘培强和儿子刘启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亲情。

父亲刘培强放弃了治疗无望的妻子,将无须摇号进入地下城避难的权利留给了儿子和岳父,并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之后自己前往太空站工作,离开儿子十多年。

用上帝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位英雄父亲能做的最佳选择。也是看电影的观众都能理解的选择,但儿子刘启长大之后,却因此对父亲怀恨在心,认为母亲的死是父亲造成的。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父亲对儿子说:以后你想我的时候就看天上的星星。

儿子说:北京的天空从此再也看不到星星。

父亲想,儿子仰望天空一定会思念爸爸。

儿子仰望天空,确实想到他了,但不是叫他爸,而是叫他混蛋。

父亲时时挂念儿子,用尽一切办法想和儿子取得联系,想知道他的生存状况,安全不安全,但几经周折联系上之后,儿子骂父亲是混蛋,拒绝和他通话。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其实,刘启表面上看起来吊儿郎当,对什么都不在乎,骨子里却是善良勇敢的,这一点从他在牢里救蒂姆可以看出,当时,地震造成建筑物崩塌,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救一个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可为什么对自己的父亲却充满怨恨?原因是儿子认为父亲应该对母亲的死负责,父亲的无奈放弃在儿子看来是冷血和无情。

即使地球随时会毁灭,生命随时会消失,儿子心里的恨却一直在。

中国人总是习惯将爱藏在心里,默默奉献和付出,亲人和爱人之间总是缺乏有效 沟通。这可能是误会越来越深的主要原因。

电影里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词“希望”,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孩子就是希望和未来。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可很多时候,孩子做的却都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解释“希望”是在初中课堂上,老师让班长谈自己对希望的理解,班长用拖着尾音的腔调娇揉造作地回答:希望是回家的方向,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老师问韩朵朵对希望有什么理解,韩朵朵一边将糖泡泡吹爆在脸上,一边翻着白眼满不在乎地说我没有什么理解。

在当时的韩朵朵看来,这个回答太假太空太装,她很不以为然。紧接着,刘启就带她逃课出来,上到地面上用外公的驾驶证偷开车辆上路玩耍。

后来,一路逃亡,他们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韩朵朵在最后向全世界求助时却引用了这句对希望的解释,并且是含着眼泪带着哭腔说出来了,这句话燃起了每个濒临绝境的人的希望,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将发动机推入轨道。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当燃料不足,不能顺利启动地球时,刘启的父亲决定牺牲自己,驾着满载燃料的空间站冲向木星,将木星点燃,巨大的动力将地球推出原先轨道,踏上了流浪之旅。

在那一刻,在父亲准备壮烈牺牲的那一刻,刘启才理解了父亲,接受了父亲。

也许他内心早已原谅了父亲,但表面上还是装成不肯原谅父亲。

让人痛心的是:他痛哭流涕,和父亲化解怨恨的一刻居然是和父亲永诀的一刻。

父亲驾驶飞船撞向木星,顿时天摇地动,火光冲天,但此时电影的音乐舒缓,仿佛整个世界安静下来了,只为了听刘启喊声爸!

刘启哭着喊出了那声“爸”,只可惜在冲天火光中,刘培强,他的爸爸再也回不来了。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这句台词是空间站的人工智能Moss对航天员刘培强说的最后一句话。

地球毁灭固然让他痛心难受,但自己的儿子或者说是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们面临险境才是刘培强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类似的还有救援队队长王磊,他没命的拉拖拽运火石,是为了解救杭州地下站,更是因为他的孩子和妻子在那里。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在好莱坞电影里,推动情节和人物大多是爱情,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珍珠港等等……

中国人除了爱情,更看重亲情。因为有了亲情的纽带,才有了一个个小家,一个个小家才组成一个大大的国家。这就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家国情怀。

一家人,原本应该是世上最亲的人。

但很多时候,伤害我们或者被我们伤害更深的人往往却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比如春节本是合家团圆,喜庆热闹的节日,但因此产生的矛盾也很多,网上有人提问~过年,你吵架了吗?回答的人很多,你突然发现,原来吵架的人那么多,有的还从吵架升级为打架,从打架升级为闹离婚,争吵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

大过年的,有夫妻吵的,有母女吵的,有儿媳妇和公公吵的,有弟弟打姐姐的……

也许地球毁灭这种让人绝望的事只发生在小说和电影里,但最亲近的人却成了孰悉的陌生人才是更让每个人绝望的事情,且天天在发生。

亲人和亲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难,比如现在孝敬老人,难的不是出钱出力,而是出钱出力还落埋怨,比如现在教育子女,轻不得重不得,管少了怕孩子染上不良习惯,管狠了又怕把孩子逼出个好歹。你明明是善意的好心的建议,可老人听了却认为是嫌弃他们,孩子听了认为是干涉逼迫。做人难,做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难。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刘启管外公不叫爷爷,叫老东西。

他自己可能认为这样叫是一种亲昵,但老人听了心里是否也觉得舒服和亲昵吗?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老人恐怕更渴望得到的晚辈的尊重吧。而且现实生活里,我想没有几个人敢叫自己的爷爷外公老东西的。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宋朝学者邵雍说:“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

这话在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人一直在不断成长,你看世界的眼光一直在变,心里的感受也在不断变化。

昔日的父母有可能是今日的你我,今日的子女有可能是来日的你我。

生命是一场轮回,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

只希望我们和父母子女爱人早一天沟通交流,相互理解,千万别等到像电影里的刘启那样,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痛哭流涕,那时就悔之晚矣……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流浪地球》里中国式亲情:比地球毁灭更让人绝望

郑小萍,笔名看云起,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知音》、《女友》、《辽宁青年》、《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散文《母亲的虎头鞋》被收入《没有大人的夜晚——感动小学生的100歌故事》一书(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