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亮点 一个个突破

4月7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率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第八组代表来到我州观摩,黔西南扶贫项目给来自全省各市(州)的观摩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

州政协主席汤向前,州委副书记、州委组织部部长穆嵘坤,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邓家富,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谭辉,州政府副州长范华等陪同观摩。

此次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以大扶贫项目为主,3天时间里,观摩代表将对我州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总计16个扶贫项目进行现场观摩。第一天相继走进兴义市、安龙县、兴仁县。

黔西南党建扶贫云平台分为省、州、县三级平台,其中州级平台由党建保障、脱贫攻坚、扶贫监督和社会帮扶“四大系统”组成,在此平台支撑下,我州依托大数据推动大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在现场观摩和听取介绍后,孙国强说,第一个项目看了黔西南的党建扶贫云平台,这个平台从扶贫的各个角度都有了深入的考虑和设计,这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建议在全省各市(州)要推广黔西南以大数据为依托、以战区制挂图作战推动脱贫攻坚的做法。

兴义十里坪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年产蔬菜3万吨以上,直接带动当地就业500多人,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辐射周边乡镇农户2000户,是我州集规模化种、养、休闲观光、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山地农业扶贫示范区。目前,园区年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以上,园区所处新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万元。

在现场,秦如培、孙国强一行对园区建设情况、园区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园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听取汇报后,秦如培指出,过去我们搞农业产业化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个项目老百姓通过土地入股,是推进“三变”改革的典型;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这样的农业项目,每一个县都应该进一步提高能动性;项目最核心的部分是产业扶贫,“农户+合作社+基地”这种模式运用得较好,覆盖面广,群众既有分红又有务工收入,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秦如培、孙国强一行在率队观摩了兴义市华大西南高效渔业养殖扶贫项目后指出,项目是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每个箱体实现利润4万元至9万元的收入。华大基因把院士工作站设在田间地头,推广具有贵州特色的渔业发展模式,带动全省渔业向新型渔业升级与转型,同时开展以基因技术为支撑的健康干预,这是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的“兴义模式”。如果把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保护和开发都考虑进去,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就应该有这样的项目来支撑,这几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项目和发展模式,贫困群众搬出来,我们要有项目支撑,老百姓就有稳定的收入,就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项目推广开来。

安龙县大秦光伏农业科技项目和安庆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同样是以吸纳农民土地、住房入股等方式,通过带动群众发展光伏太阳能发电、种植食用菌脱贫致富。现场观摩后,秦如培指出,这个项目原本是一个传统项目,但是传统项目注入了新的生机。第一,企业与村委会、农民的合作模式有了新的突破,扶贫项目下来之后,要选一个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合作带动,把国家扶贫资金和企业自身投入、技术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每一个大棚都是老百姓的大棚,每一个菌包也都是老百姓的菌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和统一的担保,这个机制确保了贫困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第二就是深化了“三变”,黔西南叫“四化”,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东化、村务社会化,凸显了群众的主体地位,虽然是六盘水的经验,但是黔西南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第三就是科技支撑,浙江大学几位研究菌类的教授,他们把实验室建到了田间地头,同时还有十多年食用菌发展经验的企业带动,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第四,专家们都认为,贵州这个地方平均气温、昼夜温差、空气、水质、原料都适合搞食用菌产业,还有我们食用菌产业发展刚起步,空间大,所以这个项目很多地方可以尝试发展起来。

观摩会期间,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负责同志介绍项目情况。

转载说明:本网所刊登的中国黔西南网及《黔西南日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欢迎广大网友向我们提供新闻稿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稿件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859—31218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