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看人生

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主线,是《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是四书之一,为孔子所传,曾子所著的圣学经典。全书字数不多,才2000多字,无生僻字,但其中蕴含的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却很深,古人要用它修学一生。

大学,不念大,而念太,即比大还要多一点,是古代圣学,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架构,与《中庸》不同,《大学》讲的是方法,《中庸》讲的是道理。

《心路,从看人生》一书,将古代圣学与佛学和易经相结合,再运用了现代物理和数学常识,完美的阐释了,儒释道和现代科学共同表达的一个宇宙奥秘,从而引领读者在修学和修身的过程中,如何知行合一,如何更好的入世,以豁达的态度去修行“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至于“具足圆满”,虽沧海一粟,但你知道,它就在那里,修行的目标就清晰了。

本书分四个章节

一、解读高维智慧,开启生命成长之门

二、体悟圣学功夫,开启生命能量通道

三、圣学之道与入世心法

四、从圣学到人生规划

第一篇读书笔记,先从第一章开始,解读高维智慧,开启生命成长之门,作为《大学》的入门篇。

读《大学》,看人生

一、提纲挈领

《大学》的提纲挈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说,人生的圣学,在于三个层次的纲领/目标,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而要达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八个修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个是“内圣”就是自我人格的修养,后四个是“外王”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如果自己的人格还没有养成就去治国平天下(治理公司),在面对权利,金钱,美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堕落,这不关于制度问题,而是关乎人性。所以很多古人会辞官,因为他觉得自己内圣不够就去外王,是在造业,因为事多大,业就多大。

因此《大学》之道,就是要有明确的修行目标(3个层次)且持有强烈的愿望;然后全身心投入并按照从内而外的方式(8个修行方法)持之以恒,并认真践行。

读《大学》,看人生

二、明明德

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性光明的德性,有一种大放光明之德,只是后天污染了(这个在南怀瑾的书中也提到,孩童时的智慧往往是成人所不能及)。明明德,就是要去明这个明德,把自性光明的本性给点亮,扫除眼前蔽障,看得通透,佛法里叫“自觉”,道家将这种自性之德叫做“道”。

《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在N维空间里(N趋于无穷大)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叫做“道”,是最高维度的核心境界,《金刚经》中阐述为无极世界的最高法则。也就是宗教中,神佛的境界。

德:离开了道,也就是离开了最高维度空间进入N-1维,就是德的境界,所以“失道而后德”。在N-1到4维空间,全是德,如功德。

而在三维空间,“福德”便是三维空间能量的自由度,拥有多少福德/心量,便有多少能量去驾驭这个空间的物质。但是“福德”始终只是三维空间的最大能量自由度,所以拥有再多的福德,不如提升一维功德,只有提升了维度,能够超脱的空间才更大,因为二维(平面)是三维(立体)的投影,三维空间只不过是更高维度空间的投影罢了。

没有一件事不与我们的内在相关,因为四维以上的意识,就是我们现实一切事物的投影源,它能投影出不同的三维世界。

财富,知识的积累,都是二维扩展,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用的,但超过了界限,便成了障碍和束缚,所以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一维是一条线,怎么打扮都不会美,二维是一个面,可以画一个美丽的图画,但是再美的图都不如把它立体化,这样可以画中游了,那么,每多一个维度,产生的美感会是无穷多倍的”。

对有限认知的执着,使我们无法与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连接,因此佛家说要“远离颠倒梦想”。

每一个当下都是我们提升的机会,每一个烦恼,都是得智慧的机会,一切障碍,都是源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参与三维世界的活动,并通过内观,觉察它,同时发现自己的认知障碍并把它颠覆,就是消业了。所以这里让我感知到觉察每个当下的重要性,无论是近年时兴的灵修,瑜伽,打坐,冥想,甚至在于徒步,跑步,锻炼的每一个细节,只要你抓住每个当下,盯着内在的那个自己,并消除蒙蔽在这个空间的障碍,外面就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黄帝内经》中的“内”,不也是说在治病养生中,更多的是内求,而非外求么?

因此,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通晓无穷大的宇宙智慧,在周易中,叫无极。所有宗教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觉醒,唤醒个人内在的具足圆满的智慧,与N维空间的智慧合而为一,这是所有宗教指向的方向。

读《大学》,看人生

三、亲民

在完成了认知阶段智慧——明明德之后,就进入了“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亲民。如果说,明明德,是消自己的业,那么亲民,就是去消众生的业,说大了就是佛家提到的“普度众生”。但是,道德经提到,亲民是有步骤的,不是一下子就上升到很高的境界,包括三个步骤:亲亲,仁民,爱物。

亲亲,从身边人做起,他们爱你关心你,和你的能量最接近,不要把小孩扔家里,自己跑去援助非洲,那顺序是错的。

仁民,就是开始爱同类,把爱心展开,从身边人展开到外面的人,到同类。

爱物,就是爱植物啦,爱动物啦,爱地球啦。

《金刚经》说“实无众生可灭度”,就是没有众生可以让你度,度了半天还是在度自己。所以,亲民,亲了半天是在亲自己,肥水不流外人田,为啥不做?就好像有一句很俗的话“你若成佛,天下无魔”。

读《大学》,看人生

四、止于至善

就是做到至善圆满的程度,是最高一个境界了。《大学》的善,不是善恶的善。因为善恶是二元的,必须有恶为对立,才有善。如果把明明德叫自觉,是罗汉的境界;亲民就是觉他,是菩萨的境界;而至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是佛的境界。儒家,佛家,道家,体系不同,但讲的层次是一样的,最后都是到达那个至善圆满的境界。

梁武帝,让人那么多人修佛,修了那么多寺庙,他问达摩祖师,我功德如何,祖师说,实无功德。因为那是积了福德,是三维空间的,他可以转化为你的福报,驾驭物质空间的能量,是横向的延伸;但没有功德,因为功德是纵向提升的;修行的目的,是提升一维功德,是纵向的提升。

同样,善恶,也只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正如人和蚂蚁之间是没有是非的,只有蚂蚁和蚂蚁之间才有纠葛,三维的善恶不关四维事,四维的善恶与五维无关,真正的善,只存在一个单一维度中。所以“止于至善”中的善,不是善恶的善。当然,行善是一种方法,因为杀盗淫妄酒是强刺激,很难拿掉,而善是容易拿掉的意识,只有在渐修的时候不断充入善念把杀盗淫妄酒挤出去,当最后只剩下善的时候,再把这个意识也拿出去,心中就无障碍了。《心经》中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不就是这样的状态么?

读《大学》,看人生

五、知行合一

儒学的修行法门,是入世的。在古人通晓了天地间的奥秘和修行方法之后,是积极的内圣,并且外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所以在这个更高维度空间(意识?因果?业力?共同作用)投影下的三维世界里,要有明确的修行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且持有强烈的愿望(愿力);然后全身心投入并按照从内而外的方式(8个修行方法)持之以恒,并认真践行。

读《大学》,看人生

有大愿,就有大力量,会爆发无穷心力,不退转,如果说,遭遇是业力,那么你的应对就是修行,入世时,选择的事业,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内在认知并颠覆有限认知,从而达到纵向提升;所以当下的每个空间,每件事,都是每个人修行的题目和道场。只是每个人,所得到的应用题是不一样而已,有些人这辈子是来超越情感的,有些人是来驾驭财富的,有些人是超越贫穷的,有些人是超越恐惧的.....但现实中,我们都觉得我们是来超越财富的,自己该做的试题却没有做。

当国王的,是修内圣外王的境界,贫穷者,是在完成超越财富的修炼,从贫穷走向富裕,是要超越对财富的匮乏感。一般人挣钱,是匮乏感,觉得自己要从外面得到财富;第二个境界的人,懂得创造一个系统让金钱流向自己,吸引财富;而最高境界者,通透了,止于至善了,一览众山小,他具足圆满,“我就是财富,我在哪,财富就在哪”,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内在创造的,一切都只是他的投影而已。

所以,当人匮乏的时候,他会输入一个指令“我没有所以我需要”,当没有被无限扩大的时候,他呈现的是没有的状态;当一个人富足的时候,他投射的是富足的状态;当教育小孩的时候,我们说外面都是骗子,那么他遇到的都是骗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我们内在有什么,就投影出怎样的世界。

读《大学》,看人生

六、止

在讲完三大纲领之后,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要先知道止,止妄念,得本心,知道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止。《周易》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就是该止的时候止,该行的时候行。止实际就是一种达到一定自由度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知止,知道他在世间所有事物的边界条件。

知止,需要智慧,所以知止的人能够自在。在篮球场遵守篮球规则,而不是在排球场,在家扮演一个好家长,在公司做一个好员工好上司,而不是在家做一个好领导,在公司做一个好家长,这样会出问题。因此,知止,是自由度表达的一种境界,是一个人可以在人生角色中自由切换,出离自如的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和自由度,是做不到的。如果你是天地间的资产,而不是天地间的坏账,世界在审计的时候,是不会清算到你的。在自己的道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所谓“人道尽,佛道成”。

读《大学》,看人生

因为读了圣人书,再将之与曾经一知半解的佛经,周易等相结合,发现一些共同的道理,显得无比兴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