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農村朋友在剛剛進入城市工作生活時,往往會感到茫然,甚至手足無措。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狄雲師徒從湖南鄉下進入荊州城時,也感覺到茫然無措。金庸在《連城訣》第一章以《鄉下人進城》為題,為讀者描寫了鄉下人進城的遭遇與心理。

卜垣受師父萬震山差遣,向戚長髮師叔發出賀壽邀請,同時轉交師父所贈的錦緞面羊皮袍子。看到這個袍子,戚芳笑嘻嘻地叫道:“爹,爹,你從來沒穿過這麼漂亮的衣衫,穿了起來,哪還像個莊稼人?這可不是發了財、做了官麼?”從中可以分辨出城裡人的服飾與鄉下人的服飾截然不同。

但壽宴舉辦時正值中秋,穿羊皮袍子會很熱。戚長髮為了能夠比較體面地去參加萬師哥的壽宴,要賣大黃牛去置買衣服。戚芳不同意。戚長髮這樣對戚芳說,“帶了你和阿雲到大地方見見世面,別一輩子做鄉下人。”“爹爹也捨不得大黃。可是咱們空手上人家去拜壽,那成麼?咱們三個滿身破破爛爛的,總得縫三套新衣,免得讓人家看輕了。”可見,戚長髮所說的別一輩子做鄉下人,免得城裡人“看輕”鄉下人,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普遍心理。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半個月之後準備停當,“戚長髮帶同徒兒狄雲、女兒戚芳,來到了荊州。三人都穿了新衣,初來大城,土頭土腦,都有點心虛膽怯,手足無措。”師徒三人到萬家大宅前,狄雲和戚芳“看見那高牆朱門、掛燈結綵的氣派,心中都是暗自嘀咕。”

“心虛膽怯”、“手足無措”和“暗自嘀咕”這三個詞語,非常鮮明地描寫了鄉下人進城的基本感受。而這種手足無措的感受,將直接影響他們面對城裡人時的情感和行為。

比手足無措更令他們感覺深刻的,是進城後城裡人與他們之間的心理疏離。除了服飾上的截然不同外,狄雲師徒感受到的更多是人心上的隔膜,諸如逐漸看到的城裡人口齒伶俐、驕傲蔑視、善於作偽、內外不一等等。這些現象集中起來,表現為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狄雲在老乞丐幫助下僥倖擊敗呂通,為萬家解了圍。壽宴敬酒時,眾賓客稱讚狄雲。這些稱讚讓萬震山八名弟子感到臉上無光。作者這樣描述:“呂通本是衝著萬震山而來,萬門弟子不出手,卻教師叔一個呆頭呆腦的鄉下弟子強行出頭,打退了敵人。八名弟子個個心中憤,可又不便發作。”

狄雲出頭固然讓八大弟子覺得臉上沒光,可他們更加憎恨的是,狄雲是農村師叔調教出來的鄉下弟子。潛臺詞是他們鄉下人本來就比不上城裡人,讓本來就不如自己的鄉下人出頭,實際上更像侮辱。狄雲替萬震山出頭,使萬門弟子感到加倍難堪和憤怒。如果狄雲是城裡的名門之後,萬門弟子說不定不僅不憤怒,還要來表示感謝呢。在地位上屬於賤民的狄雲,竟然讓他們當眾失臉,他們心中的失衡與惱怒可想而知。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偏激心情容易激發當事人做出報復行動。萬門八個弟子,找到狄雲要求比試,採用車輪戰圍攻狄雲。魯坤、周圻等人在狄雲中劍後心理得到滿足,拍手歡呼說道:“戚師叔調教出來的鄉巴佬門徒,原不過是這幾下三腳貓把式!”一個“鄉巴佬門徒”的稱呼,顯示出他們對來自鄉下的狄雲師徒發自內心的鄙視。

狄雲看到八人遠去的背影,想道:“我既沒得罪他們,更沒得罪他們師父,為什麼平白無端的來打我一頓?難道城裡人都這般不講理麼?”

金庸在這些場面上,用“鄉下弟子”、“鄉巴佬”和“城裡人”等詞語製造對比感,深刻烘托出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的氣氛。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成為第一章《鄉下人進城》的基調。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應該不應該?從眾生平等的角度看,肯定不應該。但現實中為什麼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呢?

戚長髮師徒去給萬震山賀壽,感到很緊張,甚至茫然和心虛膽怯,為什麼?如果去的目的地不是大財主萬震山家,而是乞丐萬震山的破草屋,恐怕他們也不必更不會覺得緊張。因為去的是財主萬震山的家裡,這樣的家庭與他們居住的鄉下截然不同。他們內心對這樣的環境,必然產生陌生感,並由陌生感延伸出以難以控制局面為基礎的被排斥感,一切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最後只能手足無措。

即便戚長髮師徒也在荊州城裡居住,但是非常窮,那麼萬門弟子會看得起他們嗎?恐怕仍然會看不起。萬門弟子看不起鄉下人狄雲師徒,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缺乏以財富為根據的支付力。書中描寫,拜壽晚宴時,萬門弟子都是向當地達官貴人、有功名的舉人秀才等敬酒以後,才向他們的親師叔戚長髮敬酒。他們行為的價值指向,是富貴,而不是輩分。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戚長髮師徒是否鄉下人,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窮人。因為是窮人,他們被富人家庭五雲手萬家看不起,就不足為奇了。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這樣,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這個命題,實質上就可以轉換成富人看不起窮人,統治者看不起被統治者。

城裡是統治者的聚居區,統治者一般都是富人。實際上,城裡人不僅看不起鄉下人,那些在城裡居住的窮人,也是被看不起的對象,即便現代世界上很多城市仍然有窮人區和富人區的劃分,就是明證。

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是統治者面對被統治者時心理優越感的直接反映。這種看不起鄉下人的心理優越感,顯得自然而然。在財富上,鄉下人不如城裡人。在見識上,鄉下人幾乎沒見過更沒用過什麼新潮產品,當然不如城裡人見多識廣。

在對權力的使用上,鄉下人基本上不可能得到權力庇護,反而到處受權力壓制。城裡人則更容易結交官員,從而得到權力加持。如書中萬震山是荊州的大紳士,壽堂中懸了“荊州府凌知府、江陵縣尚知縣送的壽幛”,金字閃閃,好不風光。可見,萬震山家裡家大勢大,平時與官府聯繫密切。

總之一句話,統治者從各方面都佔優,被統治者則各方面都居於劣勢。

於是,卜垣等人看不起狄雲這個鄉下愣頭青,就順理成章了。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狄雲師徒進城被看不起的事實,能夠在當代人,特別是從農村進城工作生活的人的心理上找到諸多投射點,所以能夠在讀者心中引發似曾相識的共鳴。

金庸寫這一章,重點是引出“連城劍法”,但客觀上也描述了城裡人與鄉下人的對比。這種對比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偶然描述,它會深刻影響到狄雲後來的命運,如他因為不理解城裡人的行為方式,冒然出頭對付呂通,引起萬門弟子的憤恨,引發後來一系列事件。

小說主人公的背景,以及由生命背景所塑造出來的認識深度以及性格特徵,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己的後續得失。金庸在此,用不起眼的背景描述,為後面人物命運的展開,設定了深刻的伏筆。這可能也是金庸在第一章用“鄉下人進城”作為標題,所要向讀者展示的背後道理。


狄雲是鄉下人,會被卜垣等城裡人看不起嗎?

【作者簡介】趙泰融,寫作愛好者。寫作目的:探索思想並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紹給讀者,希望對他們的思維有所啟發。寫作方向:學術、評論、小說和感悟。按照寫作方向,將逐漸撰寫“聞道”、“治國學”、“我讀金庸”、“思想家說”、“理論小說”和“社會奮鬥者”等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