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

养成一种“历史感“很重要。什么是历史感?就是回到历史上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的当时处境里去,重新理解那些活过、挣扎过、死掉的人们在当时所面临的约束下所取得的成就。只有这样看,你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现代文明。

典故来源

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

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9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上一年刚被楚军打败,不敢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国,被郑国抓起来交给楚国。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扬不同意。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

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可是当解扬来到了望城中的楼车上,就大声疾呼,说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大怒,解扬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他回晋国。

长期围困而无战果,楚庄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亲拦在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国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申屈父亲建议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来谈判。

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贵军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子反就在睡床上保证做到。第二天报告了楚庄王,楚军真的退30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保证不再互相欺瞒,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到楚国居住。后世将这一交战规则称之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矩?

我的理解为这样做最省钱,你想古代的通讯并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双方交战信息不能流畅的沟通,使者的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工具的作用,两国交兵某一国想给另一交战国发条微信,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使者,但如果使者不能回来,就相当于我发给你的微信你读没读我不知道,你到底回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个时候两眼一抹黑那就干吧,打仗是最费钱的,如果使者沟通好签一个协议,大家都退兵多省事?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

为什么这个只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春秋各国的逻辑还是争霸逻辑,比如有什么春秋五霸,这就跟现代黑社会争带头大哥的逻辑是一样的,我把你按在地上你叫声老大就行,每年给我交多少保护费,春秋那个时候的打仗不是真的为了打仗,从那个时候的战争形势你就能看出来,那个是双方在一个开阔的地方列阵,大家意思下落败方就落荒而逃,从此你签个协议你做我小弟就行,你还回你的高老庄继续管理,比方说,齐桓公就以小事为借口,起兵讨伐蔡国,逼蔡国屈服投降。要么就是用施恩的方式,让小国臣服。比如说,齐桓公先后帮助卫国和燕国击退游牧部落,帮助邢国重建国家。这样一来小国们自然感恩戴德,奉齐桓公为老大。就这样,齐桓公收了一堆小弟。懂得以上这些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只会在春秋战国时候形成了,春秋战国使者多是为求和或者送协议的,这个时候你把双方利益最大的机会给扼杀了,那就只剩下打仗了,这个争霸逻辑不服。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谁定的?为什么这么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