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是上海?

昨天(11月5日),中國首屆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這和普通人有關係嗎?當然有。上海市民調休兩天,交通限行,上海大媽們昨天押注的進博會概念股全線上揚,人人都有機會感受這場盛會聲勢之浩大。

但是隻懂炒概念的韭菜不是高級韭菜。上海進博會是中國經濟尋求再平衡的關鍵信號,當出口導向轉向進口導向時,聰明人會在這波機遇裡找到財富機會。

想要搞懂進口博覽會的戰略意圖,就需要搞明白三個問題:為什麼是此時,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選擇上海?

為什麼是這個時候開進口博覽會?

因為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了。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時間點很特殊,需要來一次重大的政策宣示和行動,向外界傳達中國“主動擴大開放”的決心。

現在國內經濟形勢遇到一些問題,十年突飛猛進的債務經濟埋下了很多隱雷,產能過剩、國企改革不充分、私企實力不足……突出矛盾一個個地冒頭,不確定性上升。

與此同時,中國和世界老大的關係從“夫妻”轉眼成了“冤家”,關稅、學術、科技交流等各個層面的衝突在蔓延,新冷戰的味道越來越濃。雖然特朗普偶爾戲精一把,釋放出談判有所進展的煙霧彈,但也不能完全輕信。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其他國家很難避免會產生憂慮,你們會不會為了保持國企的競爭優勢,繼續採用補貼等手段?你們會不會擔憂進一步開放帶來外部衝擊,從而減緩步伐穩節奏?

其實,外資、外企以及洋貨就像是一條鯰魚,扔進中國的大水缸裡,才能激發眾多沙丁魚的求生欲。中國經濟40年的騰飛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更大的開放會帶來更持續的繁榮,中國和世界,都認這個理。

進口博覽會,就是一個最直接表現“吸納進口商品,向國外開放國內市場”的舉動,我國在開幕式上宣佈會在五大方面加大推進開放力度,承諾會繼續降低外企在中國的貿易壁壘,包括放寬市場準入、降低關稅。

宣示意味很明顯——中國對“開放”是主動積極的,是內部經濟發展需求,不是誰逼的;開放還在進一步擴大,沒有止步不前。高層表態,重視程度不容置疑。

既然外界都認為中國面前有一道坎,中國當然更要證明自己邁得過去,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為什麼是中國舉辦全球首個進口博覽會?

中國有13億消費人口,市場龐大,作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之一,中國責任重大吶。

中國有一個潛力巨大的進口消費市場,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6年,中國進口消費品佔比一直維持在總進口額的10%以上,特別是官方還認為,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

既然中國要做國際貿易的積極推動者,就得兌現對全球化的承諾,讓世界發展共享中國的大機會。

這次進博會期間,有不少企業身負採購進口大訂單的任務,官方也稱,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進口大國”的餅已經給各國畫好了,決心也展現了,接下來就看你們接不接得住中國市場。

對中國來說,樹立進口大國的形象是順勢而為,戰略意義重大。

其一,中國必須坐穩了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位置,才能佔據國際話語權,有能力影響國際貿易規則,這是上海商務委總經濟師張國華在一個論壇上發表的觀點。

如果你還不明白,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好了,假設一國的出口市場百分之八十依賴中國,靠中國人購買,這個國家會簡簡單單就跟中國吵翻、鬧彆扭嗎?中國的低端產品,你們說不要就不要,大不了去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找代替品,貴一點點也行,但是中國的13億人口市場,一旦沒了,你們要去哪裡補回來?

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這的確是好事一樁。中國要加入進口消費大國的俱樂部,就必須得提高居民購買力,因此下一步的動作,就很可能是進一步降低關稅。

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是上海?

(中國進口關稅高於發達國家,加權平均稅率)

其二,過去中國是“世界工廠”,其低端製造業以生態破壞和資源消耗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現在中國藉助進口商品、技術來淘汰國內落後產能,轉向高質量發展。對中國製造業來說,這是一次不可避免的陣痛,但也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全球貿易格局可能會迎來一次深層次調整。中國製造業必須抓緊時間,丟掉巨嬰的心態,充分融入全球化競爭的格局。如此,才能最終擺脫“中興危機”的陰影。

為什麼是上海?

為什麼不是廣州承辦進口博覽會?明明廣州是千年商都,有承辦出口博覽會(廣交會)的豐富經驗?

這是因為,上海和廣州的經濟腹地很不一樣。以珠三角為核心的華南區域,聚集了中國最密集的商品生產,從廣州出口走向全世界順理成章。

而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進口消費品集散地,上海口岸的進口貿易佔了全國近三成,70%的進口服裝、53%的進口化妝品、37%的進口汽車從上海進口銷往中國各地。作為萬里長江的出海口,眾多商品順著這條黃金水道,就可以直達中國最廣闊的疆域,那裡有著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比起廣州,上海更有希望打造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亞太中轉樞紐。往東,是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往西是中國內陸,貨物中轉需求量更大。

上海擁有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的上海港,也坐穩了全國最大口岸地位,2017年上海口岸進口33445.1億元,增速18.9%創6年新高,遠超預期。作為這次進博會的“橋頭堡”洋山港,今年上半年進口量猛增27.8%,集裝箱吞吐量增加了9.3%。

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是上海?

(洋山港衛星雲圖)

而且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這盤大棋來看,上海的地位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要“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把進口博覽會放在上海,便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中的一個重大棋子。

上海進博會是中國經濟尋求再平衡的關鍵信號,希望中國在深化改革開放這條路上能夠穩步前進: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