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

旺仔小陽


古代皇帝的喪葬制度是比較嚴格的,有許多的帝王墓修建得相當的豪華氣派,富有的皇帝裡面的陪葬品也多,為了防止被盜,裡面還設有重重機關。

一般說來皇帝的墓葬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還燒錢,有點甚至皇帝死了都還沒有建成。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土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槨埋入地下,上面在用土堆積而成一個大的墳頭,這一般是在很早以前的,或者是戰亂時被廢被殺的皇帝。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數積土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還有一種是“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的前方,建有一個向前突出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清代自順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寢均選擇啊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統治者,死後自然都要風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過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離我們較近的清朝來談談皇帝的安葬過程。

在清朝初期,因為剛入關,清朝很多習俗都還是沿襲了後金女真人的習俗,皇室貴族死後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時還有活人殉葬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就是火葬的,還有三人殉葬(包括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和另兩個庶妃),皇太極死的時候火葬加兩個章京,順治死的時候也是火葬。從康熙以後就廢除了火葬和人詢的制度,採用土葬。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說“山陵崩”或者“駕崩”,在沒上尊諡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離開了人間,還要處理好屍體,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蟲的香料,然後穿壽衣,嘴內放上珠玉。

其次宮中還要為大行皇帝舉行一場叫“上諡”的典禮,給大行皇帝起一個新的名字。

比如康熙皇帝,年號康熙,名字叫玄燁,廟號聖祖,諡號“大成仁皇帝”,這是古代根據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蹟給他來個總結就是諡號,起諡號之前,模仿古代竹簡,用偏木條連綴,在上面寫上歌頌皇帝的功德之詞,在後面寫上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在皇帝死後,禮部衙門會擬出一份葬議單,上面開裂著皇帝葬禮的程序和儀式,皇帝死後當天,嗣皇帝和其子孫都要身穿孝服,戴著髮辮守孝,所有官員及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婚嫁,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朝廷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弔唁活動也連續不斷地貫穿整個喪期,規定抬棺人員要在德勝門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的同時,還要安排大量的勞役日夜施工,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要選擇吉日入殮操辦喪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宮”,要刷上四十九道漆,駕崩的先帝入殮後移到乾清宮,正是進入喪葬期,王爺、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貴族人員都要回家齋戒,內閣大臣和官員一律不許回家,要集體住宿在本衙門中齋戒。

靈堂設在乾清宮,梓宮要在那裡停放27天,靈堂旁邊要設置黃龍帳幔,兩邊要設置白綾圍幔,把梓宮放在中央,前面還要設置鋪著極品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塌一個。

寶塌前還要設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著銀質的香鼎灶臺和花瓶,供桌前還要排開三個花梨木香幾,中間香幾放著銀縛山爐,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銀燭羊角燈,兩旁靈前還擺設早晚膳卓和水果桌,停著梓宮的乾清宮門外的左邊,放置著金緞制九龍引幡。

然後梓宮移到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等到了安葬的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將棺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槓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日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在清代,皇帝的葬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都要大操大辦,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




遺產君


這要看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太平盛世的皇帝,下葬時全國服喪,大操大辦;死的不是時候,或者陵墓沒建好,有的放了幾年才下葬;最慘的是一些末代皇帝還沒準備墓地就死了,還得用別人的。

由於各時代下國葬的禮法、規格不同,就不細說了,今天聾王給大家說幾個有痛點的悲催皇帝。

始皇帝沒開個好頭

秦始皇在巡遊途中駕崩,死前有兩件事沒做好:一是立太子,二是陵墓還沒建好。死的也不是時候,正好是七月暑天。負責秦始皇生活的趙高發現皇帝駕崩後,打起了改立胡亥為太子的小算盤,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體散發出的臭味,就在車後拉了一車鮑魚;胡亥繼承皇位後,發現秦始皇陵墓還沒有蓋好,於是調動七十萬民工搶建,建好後已經是九月了。秦始皇在防護措施很差的年代,一路奔波,加之陝西天氣炎熱,等兩個多月後下葬進,已經爛得面目全非了。

光緒皇帝墓爛尾屍體放了一個朝代

1908年,光緒死的不是時候,駕崩後第二天,老佛爺慈禧太后也死了。別看光緒是皇帝,實權在慈禧手中,慈禧為自己準備的東陵已經建設了14年,於是很快盛大下葬;

慈禧平時揮霍無度,喪事又大操大辦,國庫空虛,結果光緒帝的皇陵成了爛尾工程,沒人去操辦這事。直到5年後,改朝換代到了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發現光緒皇帝的屍體還放在皇宮中的一間小黑屋裡,有點於心不忍,才撥款加緊修建崇陵,光緒方入土為安。

崇禎皇帝借用別人的陵墓

李自成佔領紫禁城後,發現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明朝崇禎皇帝還沒安葬。李自成這點還不錯,沒有沒有虐待崇禎的屍體,而是安排昌平州負責安葬。

當時太監在煤山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後,用門板將他和周皇后的屍體一起停放在東華門外的放平民屍體的蘆蓆棚子裡,然後湊錢買了兩口便宜的柳木棺材,用磚頭當枕頭,把崇禎皇帝和周皇后放在了棺材裡。

順天府昌平州的官員接到李自成安葬崇禎皇帝的命令後,卻沒錢,沒辦法找了十個當地的土豪,讓他們捐點錢算是安葬費。於是萬事從簡,在崇禎的柳木棺材上刷了點紅油漆,周皇后的棺材上刷了點黑油漆,又讓太監找了件皇帝、皇后平時穿的衣服、帽子換上。

但又為一件事犯了愁,明朝末年國庫空虛,崇禎沒為自己準備陵墓,

有人提出之前崇禎一位姓田的妃子葬在這,乾脆借用一下吧。

這些明朝遺臣在田妃墓前,像老百姓辦喪事一樣,準備了豬、羊和紙疊的金銀,然後打開了田妃的陵墓,把田妃的棺槨從原來的墓座上移下來,這時才意識到崇禎的棺材只有棺,沒有槨,比妃子的還寒磣,於是將田妃棺材從槨裡抬出來,把崇禎的放進去。

沒錢辦貴重的陪葬品,只能買了一些銅、鉛贗品替代。之後大家點長明燈,發現田妃長明燈的缸中只有兩寸多深的油,下面全是水,將就著用吧,大明都滅了,這長明燈·····

時間緊,其實是沒有錢給崇禎刻立高大的石碑,於是找了磚頭砌了個碑,用鐵條加固了一下,雖然潦草,但也算是這些明朝遺臣心了。

看這亡國皇帝,結局比老百姓還慘。


聾王侃史


皇帝自上位起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在位時間越長,陵墓越大越豪華。一般皇帝先命工匠打好輪廓,再慢慢精雕細作,因為不知道自已陽壽多少,恐短命歸天,至少宏規己成。

歷朝皇帝下葬過程並不一樣,亂時從簡,盛世從繁。因喪葬禮儀漸起完善,這裡重點介紹清代皇帝下葬過程。

早期清朝皇帝剛從關外來,還保留火葬習俗,後來隨漢俗改為土葬。皇帝駕崩要擇吉時入梓宮(棺槨),文臣忙於選諡號,經和尚道士們做法事移靈亁清宮。靈堂設置一如生前奢華,不同的是鋪天蓋地白幔和祭祀的香燭,以及宗親大臣的孝服。

在此期間,和尚道士輪番作法,超度亡魂;宗親大臣反覆行禮,以示孝道;槓夫轎足演練抬棺,恐有閃失;民工石匠搶修御道,確保暢通;紙紮篾匠大顯身手,趕製冥器。

出殯的日子到了,72人抬棺出東華門,64人引幡,高舉萬民傘,滷薄儀仗隊1628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紙紮或綢扎人馬;槓夫著孝服,每班128人,三班輪換;棺後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親隊伍;和尚、道士、道姑、喇嘛著法衣、執法器誦經或吹奏。隊伍綿延十幾裡,浩浩蕩蕩。沿途幾百裡,中間搭有蘆殿,供隊伍休息進食。

棺槨抬進陵園後,先存享殿舉行安神禮,再等到測算的吉時下葬;到了下葬的時間再行奠禮,然後抬入玄宮;入玄宮進皇堂門時停下行贈禮,將冥器、諡冊、寶印、奇珍異寶擺入地宮,最後關上地宮門,舉行享禮。

〈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生態漁農石峰


古代帝王下葬是非常重要的國禮,有很嚴格的葬儀規範,以清代為例,在《大清會典事例》中對帝王的葬儀就有很詳細的記載。

在清代,皇帝去世之後,在正式諡號下載之前,暫時稱為大行皇帝,其下葬的經過大致有以下的步驟:

小殮:皇帝去世當天舉行。

大斂:小殮後的當天,或者幾天後舉行,皇族近支等瞻仰皇帝儀容,而後和百官等在乾清門內舉行大殮禮。大殮時,皇帝的遺體移入梓宮(梓木或者楠木做成的棺,表面漆四十九道,四周由喇嘛描繪經文。梓宮外飾金,俗稱金棺,內部襯五層繡有五色梵文的陀羅尼緞、八層織金龍綵緞)

停放:大殮之後,皇帝的梓宮暫時停放在生前的寢宮——乾清宮,以示壽終正寢。停留乾清宮期間,每天要舉行祭禮。

啟奠:在乾清宮停放一段時間後,舉行啟奠禮,將梓宮移出大內,前往專門的殯宮停放。一般會在雍和宮的永佑殿,或者景山的壽皇殿等。

奉移:即將梓宮從殯宮移往皇陵地宮。此前要祭告天地和祖先,舉行祖奠禮,預先制定路線,佈置沿途暫時停歇用的蘆殿,平整道路。

當皇帝的殯宮到達皇陵時,首先安放在享殿正中,由嗣皇帝行奠獻禮。第二天行享奠禮,而後將載有梓宮的龍楯移入地宮,安放到寶床上,佈置停當之後,所有人員退出地宮,將地宮的石門封上,至此下葬禮成,舉行告成禮。


海研會


中國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有所不同,但有項是共同的,就是從登基開始就修建皇陵。而且是規模宏達。幾乎和皇帝生前的生活起居一模一樣。他們認為人死了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尋求死後也長生不老,榮華富貴。皇帝死後處按照禮儀舉行盛大的葬禮外,還有要活人陪葬。

據文獻記載推測,中國歷史上殉葬用活的美女最多的帝王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在為其老子處理後事時,是如何處決秦始皇生錢眾多嬪妃的?在史書上沒有記在,所以成為謎團,但推測就是坑殺。

秦始皇的後宮是古代帝王中人數最多。他滅了六國,就將六國得後宮裡地美女,也一併取的過來。因為美女太多,住的地方沒有,秦始皇下令專門為這些美女建造了一兩百里的“阿房宮”給他們居住,供自己戲樂。

秦始皇一死,這群美女就慘了。秦二世胡亥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著,出焉不宜。”意思是,秦始皇后宮沒有生育果的貧富,不宜放他們出去。”這些美女最後沒有載能活著,統統被殉葬。那些美女哭得地動山搖,泣天下驚鬼神。

到底有多少美女殉葬了秦始皇?《史記》上也沒有確樹,司馬遷用春秋筆法,意“死者甚觹”一帶而過。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思的人很多,數量巨大。

秦二世這個一到切的殉葬令,也堪稱空前絕後。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在活人殉葬。並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秦二世殘暴刻毒。歷史到了清朝他們從火葬也改為地藏,已經沒有活人殉葬了,但是有活人守陵的規矩。


海納百川233699882


首先歷代皇帝在登基時就開始選擇墓地,修建陵墓了。有時甚至從當太子時就開始這項工作了。

修建陵墓的時間少則幾年,多則數十年。如秦始皇的陵墓就修了39年。

古代帝王下葬的過程,除了少數民族政權。大多大同小異。

以清朝為例~皇帝死亡時古代稱為“晏駕”“駕崩”。要選擇吉時入殮。同時要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要演槓十天。槓夫要按正式出殯的要求,先抬著和棺材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習到行走時水不灑出來為止。期間要日夜施工去搶修陵墓的御道。正式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全出,按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舉萬民旗傘,然後是皇帝的儀仗隊。有千餘人之多。舉著各種兵旗,幡旗和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的前進。槓夫分三班,每班128人,輪流抬送。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士兵。,再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宗室成員的隊伍。還夾雜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皆著法衣,拿法器,不斷吹奏,誦經。從京城到陵地。

到達後,每個陵墓的墓道後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降棺槨放好後。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巨石自動落下。降墓從裡面封死!


大拿陳


每個朝代的皇帝葬禮都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是陣容龐大,儀式隆重,耗費巨資和陵地,並伴以僕從和妃嬪入葬。



墓中情話


先是昭告天下,如此........再這樣.......其次又......最終才......,埋起來,哭。等下一位皇帝


三江縱飲


百官服喪,寫哀冊文,上諡號,修建帝陵(帝陵要是在位期間修好了那就直接安葬)然後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