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節,這一天是由法律確定下來,祝賀年滿20歲的青年成人的節日。當日,日本的地方公共團體會將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聚集起來舉行宣誓、演講、紀念會、贈送紀念品等儀式,對青年成人表示祝賀。冬日裡的日本色彩單調乏力,新年熱鬧過後的冷清、暗沉的建築、街道,好像冬日變得更加陰冷了。直到奔赴成人式的身穿絢麗和服的少男少女興高采烈地走過,彷彿冬季裡一道靚麗的彩虹,漸漸驅散了嚴冬的寒冷。

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日本古來就有慶祝成人的儀式,男子行元服禮(加冠),女子行裳著禮(腰帶)等儀式表示成人。1948年施行的休日法以“給予每一個成長為可以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並堅定地活下去的成年人鼓勵和祝賀”為宗旨,將每年的1月15日定為成人節。隨著休日法的不斷修訂,直到2000年,日本的成人節被最終確定為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過去的成人式多在各自的家庭內部舉行,後流行在市、區的公共機關、學校或工作單位集體舉行。許多人都會將這一天當做20歲的生日,青年們的父母、親友、師長、前輩都要在儀式上祝辭、贈言或贈送禮品,鼓勵他們從此擔負起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在我國傳統周禮中,冠禮與婚禮都是嘉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成人禮,迄今為止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由氏族長輩根據傳統為年輕人舉行成年儀式後,這個年輕人才能獲得大家的承認,成為氏族中的正式成員。

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男子行冠禮:先加淄(zi)布冠,再加皮弁(bian),最後加爵弁,表示成為了宗族的正式成員

冠禮在唐朝時沒落,宋朝已經不再受重視了。北宋蔡襄說:“冠禮,今不復議。”而朱熹則力倡回覆冠禮。到了清朝,男子人人剃頭,冠禮不復存在。

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古代中國女子十五歲行笄(ji)禮,笄是束髮用的簪子。笄禮由女性家長主持,加笄厚的女子便可以嫁人了)

選這個話題的時候,筆者一度擔心該話題會引起個別抵日人士的反感。但我們認為首先國人應該有足夠的文化自信,無論是近期一首《生僻字》日語版表達了詞走著對漢字的頂禮膜拜;再到近期臺灣博物院要將一批珍貴文物借予日本的博物館引起眾多網友的不滿。兩件事有著一個共同的內核便是,日本這個國家對傳統中國文化有著深深的迷戀和崇拜。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一個事件發表觀點的時候,應該要對於事件表像背後的起源和發展有過一些瞭解後再去評價。民族文化的長河奔流不息,它走向何方並最終匯入哪裡既是順天應地也是靠生活在其周圍的人們的智慧所創造。

從今天日本的成人節回看以冠禮為代表的文化自信

我們今日去主動了解日本文化,更多的是在這種探究的過程中找尋一種可以為我所用的精神。“儀式感” 為什麼越來越多地被提前?有人說戀愛過程中需要儀式感,信仰需要儀式感,其實我們人生裡的某些重要時刻也是需要儀式感的。

(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是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小王子》


每一個對人生有著憧憬和規劃的人,都應該牢記那些與眾不懂的時刻,無論以什麼形式,也許是一場旅行,也許是一頓畢業酒,抑或是與即將分別的愛人抱頭大哭。然後告訴自己,此刻過後,人生便要開始一段新篇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