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兵工英雄吳運鐸,讓人民兵工精神永放光芒

深切缅怀兵工英雄吴运铎,让人民兵工精神永放光芒

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要把自己完全交給黨,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要奮鬥終生,獻出一切。

——吳運鐸同志1939年5月18日在新四軍軍部修械所黨支部大會上的入黨誓詞

吳運鐸,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中國兵器製造專家,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特邀全國勞動模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苦難童年初心萌芽,為民族獨立與解放投身革命九死一生

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安源煤礦。7歲跟著哥哥去礦上的小學讀書,由於煤礦拖欠工人的工資,家裡的生活陷入困境,到了沒有飯吃的地步,迫於生活的無奈,在安源煤礦讀完小學四年級便輟學回家去挑煤,撿炭渣。13歲時,在熟人的介紹下,進入了富源煤礦的電機車間,過著艱苦的學徒生活,受盡了資本家的剝削和凌辱,卻也練就了一身硬骨頭。在煤礦地下黨組織的引導和工友們的支持下,他勇敢地跟資本家鬥爭,並迅速成長起來。1938年,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燒,為了尋求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毅然離開煤礦,輾轉到皖南參加了新四軍,成為一名修械工人,1939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戰爭生涯中,他和戰友們一起創建了新四軍第一個軍械修造車間,成功修理製造了一批又一批前線急需的武器彈藥,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新中國兵工事業奠定了技術基礎。他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修械班長、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等職。在根據地兵工廠設備簡陋,一無資料、二缺材料的艱苦條件下,他帶領戰友們因地制宜、艱苦創業,成功研製了槍榴彈、平射炮以及各種地雷和槍彈炮彈、手榴彈等武器彈藥。為了讓前線的戰士多殺敵人,他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地開展武器彈藥研究試製,先後三次身負重傷,炸瞎了左眼,炸斷了右腿,左手的4個半手指被炸掉,渾身上下殘留彈片20餘處,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一百多處傷疤。即使這樣他也毫無怨言,始終強忍著傷痛的折磨,堅持忘我工作,用無怨無悔的實際行動踐行著“把一切獻給黨”的莊重誓言,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兵工事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一心為黨不辱使命,積極投身新中國國防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鬥在兵工科研第一線,領導和創建了一批兵工廠和研究所,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技術專家。他先後擔任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兼技術處處長,447廠副廠長兼副總工程師,二機部第一研究所所長,五機部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一心為黨的兵工事業奔走操勞。

1957年6月,為發展我國火炮技術,“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規劃建設的兵工項目之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吳運鐸臨危受命擔任首任所長。在研究所的三年多時間裡,吳運鐸組織籌建了導彈地面設備研究室和團、營、連無座力炮設計組,領導研製了東風1號、東風2號、紅旗1號等導彈地面設備和高射機關炮、無座力炮、履帶裝甲戰車等常規武器裝備。雖然身有殘疾,但他依然經常親自動手,潛心鑽研設計,製作結構模型。在外場試驗中,經常與科研人員吃住在一起,為兵工科技創新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使我國導彈地面設備由仿製走上了自行設計道路,一批火炮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他重視科研能力建設,根據國家要求,結合研究所實際調整研究室設置,提高科研攻關能力。他注重科研保障條件建設,帶領職工“自己動手、土洋結合”,建成了一批實驗室,為科研工作創造條件。

在抓科研生產的同時,他非常關心研究所的文化建設,率先提出並推行安全文化建設,倡導成立了文工團,帶領職工修建簡易舞臺,指導年輕職工排練節目,組織開展首屆職工運動會和轟轟烈烈的文體活動,在全所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豐富了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在他的關懷下,研究所的文藝節目在北京中央國家機關演出比賽中常常名列前茅。業餘生活中的他多才多藝,工於書畫、寫作,善於發明、創造,在書法、繪畫和手工藝品製作方面均有佳作,成為全所職工學習的典範。

60多年來,研究所幹部職工始終以老所長吳運鐸為榜樣,艱苦創業、不懼艱險、攻堅克難,為我國火炮技術發展和我軍裝備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身殘志堅成就一代工人作家,初心不改為青少年教育成長傾注心血

吳運鐸是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1952年,他以驚人的毅力,寫成了近10萬字的自述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這本書以樸實的文筆、生動的故事,描述了他個人傳奇的經歷和光輝的一生。該書一經出版便風行一時,深受青年一代的喜愛,至今已發行1000餘萬冊,並被翻譯成俄、英、日、法等多種文字,還被改編成電影《九死一生》,在青年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整整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

“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和人民工作一天。”吳運鐸同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非常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十分重視對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勉勵青年好好學習、提高技術、努力工作、熱愛兵工、獻身科研,應邀為學校、廠礦、機關、事業單位作報告不計其數。他的報告,一是講他和戰友們戰爭年代的革命經歷,啟發大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是講人為什麼要活著,人活著要有正確的生活目標,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要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他還經常結合英雄模範人物的事蹟談感想、談體會,教育年輕人。每次做完報告,主辦單位總是想挽留他吃頓便飯,以答謝他付出的辛勞,但每次都被吳運鐸婉言謝絕了。

1984年,由於身體的傷殘和病痛的折磨,他不得不住進了醫院。在北京工人療養院治療期間,他完全夠條件住幹部病房,醫務人員和單位領導都勸他從普通病房搬到幹部病房去,可他卻說:“我是一個已經脫離工作崗位多年的老病號,不可能再為黨、再為人民創造出什麼財富。我的病是需要治療,但空調、地毯、電話對我的病起不了什麼作用。我不從事任何工作,長年在這裡治病,已經花掉國家很多錢了,如果我為了個人的安逸,再搬進那裡去,那麼我就是在拿著國家的錢搞浪費。”一次又一次地勸說,都這樣被他謝絕了。他在日記本上深情的寫道:“我不能親自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了,可我的心依然在跳動,我的血依然是鮮紅的。我要把我的親身經歷,把我的切身體會告訴青年一代,啟迪和教育下一代。”

1991年5月2日,吳運鐸的大女兒吳克在醫院陪著父親,這天上午先後來了三撥客人。談話中,吳運鐸始終精神專注、微笑地面對客人,給人感覺他是個沒什麼大病的人。所以,客人們都談了很長時間,並與他合影留念。吳克雖心疼父親的身體,但卻不敢勸阻。因為,父親給家人“約法三章”:凡是有他電話,有人見他,有人採訪他,誰也不準阻擋。時近中午,客人們都走了,吳運鐸卻累得喘不過氣來,喉嚨裡的痰憋得吐不出來,經醫生搶救無效病逝。這位受人尊敬的兵工功臣,在人生道路的餘暉晚照中,還在為黨和人民忘我地工作,儘自己的最後一份力。

精神不朽向英雄致敬,忠誠踐行兵器工業強軍使命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範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

吳運鐸就是這樣的英雄模範。他用自己的不懈奮鬥書寫了兵工傳奇,生動地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一個兵工戰士的精神風範。他“把一切獻給黨”的錚錚誓言鑄就了無私奉獻的人生奇蹟,他崇高的精神品質和高尚人格如同一座燈塔、一座豐碑,成為穿越時空、繼往開來的精神座標。

時代變遷,精神永存。人民兵工創建八十餘年來,一代又一代兵工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為黨的兵工事業不懈奮鬥,從創建初期的戰地兵工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發展成為我軍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裝備發展的骨幹、全軍毀傷打擊的核心支撐、現代化新型陸軍體系作戰能力科研製造的主體、“一帶一路”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的主力。在吳運鐸同志誕辰102週年之際,我們深切緬懷他卓著的功績和崇高的精神風範,大力弘揚“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激勵新時代兵工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奮勇前進,為培育世界一流防務集團,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書寫壯麗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