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謀解放——探訪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羅炳輝墓

1976年,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傳遍大江南北,激勵億萬人民。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羅霄從一個彝族奴隸娃成長為常勝將軍,為新中國解放事業戎馬終生,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和信念。

羅霄的原型正是羅炳輝。羅炳輝曾任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是中央軍委確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1946年6月,在臨沂指揮解放棗莊戰役時,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長眠於沂蒙大地。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的羅炳輝墓建於1950年,高11米,呈直線四角塔形,平面為對稱十字型。而在墓的右前方還建有瞻容思功亭,又稱為羅炳輝將軍石像亭。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黨總支委員、遊客服務中心主任孟波告訴記者,羅炳輝墓設計充分展現了羅炳輝對革命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羅炳輝墓的墓頂造型。這一造型取材於羅炳輝榮獲的“二等紅星獎章”。

在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羅炳輝利用奇兵、疑兵和快行軍等靈活多變戰術,率部在龍岡、廣昌、蓮塘、南雄水口等戰役中,連戰連勝、屢立戰功,被毛澤東稱為“牽牛鼻子的能手”,後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二等紅星獎章”。在紅軍長征過程中,羅炳輝率領紅9軍團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為長征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央軍委讚譽紅9軍團為“戰略輕騎”。以“二等紅星獎章”為墓頂造型,生動展示了羅炳輝的戰術思想和豐功偉績。

羅炳輝墓的四周還雕刻有四幅栩栩如生的小型浮雕,每一幅都是羅炳輝將軍的從軍剪影。

在第一幅浮雕上,羅炳輝站在群眾中間,向他們講述共產黨的性質宗旨,群眾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甚至伸出雙手,想讓羅炳輝抱一抱。這是一幅黨與人民群眾血肉相聯、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畫卷。

羅炳輝常說,“共產黨是為人民大眾求解放的,解決群眾疾苦是共產黨的分內事。”為此,無論走到哪裡,羅炳輝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好事、做實事,他也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羅青天”。

更有意思的是,羅炳輝還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被孩子們當作“孩子王”。羅炳輝無論打仗行軍還是駐防駐軍,羅炳輝走到哪裡,部隊的娃娃們就跟到哪裡。有人建議說,孩子們拖累部隊,最好送給老鄉們收養。羅炳輝卻不同意,“小鬼也會長大的嘛!”

愛民如父母,愛兵似子女。在第二幅浮雕上,羅炳輝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了一名受傷的士兵,自己則跟在戰馬身後,挑著一副重重的扁擔,扁擔的籮筐裡,裝滿了彈藥補給。

這就是“愛兵模範”羅炳輝。他常常下到連隊,和戰士們一塊摸爬滾打,同戰士們一口鍋吃飯。吳運鐸因公致殘,羅炳輝就鼓勵他,不要氣餒,努力學習。為此,他特地託從事地下交通工作的同志,從上海買回來一本英文版《機械工藝》贈送給吳運鐸,並在扉頁上親筆寫道:只有把無產階級利益和科學結合起來,才能算真正的科學家。

愛兵更會用兵。羅炳輝墓的另外兩幅浮雕描繪了羅炳輝制定作戰方案、深入前沿指揮的場景。在畫面上,羅炳輝拿著望遠鏡,觀察敵方陣地,並指揮部隊對敵軍密集處進行火力打擊。

羅炳輝熟諳兵法,驍勇善戰,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在抗日戰爭期間,羅炳輝創造的“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曾打得日寇團團轉。在金牛山一戰,擁有重型裝備的日偽軍就嚐到了這一戰術的苦頭。此役,羅炳輝率部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擊斃擊傷日偽軍500多人,並繳獲大批槍支彈藥。

這就是軍事家羅炳輝。羅炳輝生前曾多次講過:“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一切利益,最熱忱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尤其是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爭。”

朔風不屈,蒼松勁翠。將軍雖已逝,精神萬年青。這一“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解放”的革命精神,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凝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臨報融媒記者 張志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