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去年,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峰會上發表的演講語出驚人:

“ 現在的社會,如果我們還是繼續以前的教育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記、算、背,而不讓孩子去玩,那麼我可以保證,30年後這樣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1

有人問:“玩,真的那麼重要嗎?”

真的重要。孩子的學習,大部分都是在玩耍中進行的。心理學家約翰•蒙尼作過一個很有趣的研究,他觀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籠內互相嬉戲作惡,你追我逐。於是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放到別的籠中,不讓它們有機會耍樂。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這些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十分木訥,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這個著名的實驗,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意義:玩耍對於孩子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會玩”的孩子,相比同齡人有以下幾大優勢:

體能更強:遊戲有助於增強其身體素質。多讓孩子玩耍,可以消耗孩子的體能,增加孩子的食慾,促進孩子消化系統的發育。孩子吃得香,睡得好,身體也就越長越棒。

智能發展更強:玩耍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認知和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社交能力更強:孩子通過玩耍,可以學到很多社會交往技巧,比如合作、遵守規則、輪流玩、勇於表達、等待、交換、請求、拒絕等。

2

“會玩”更是綜合素質強的表現,而綜合素質正是今後孩子走向更高平臺的重要能力。

1984年兒子馬克出生的時候,愛德華做了一個決定,為兒子買一臺電腦。馬克喜歡玩電腦遊戲,愛德華就給他買了一臺雅達利800,這可是八十年代最奢侈的遊戲主機。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馬克十歲的時候,對電腦編程有了興趣,於是愛德華就和他一起學習寫程序,甚至請了一位軟件專家當家教。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愛德華就全力支持,有時比孩子玩得還高興。後來馬克考上了哈佛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創建了社交網絡,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帝國。

這個社交網絡帝國就是我們熟悉的Facebook,而這個會玩的孩子,就是馬克·扎克伯格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2014年,福州一中的王同學收到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錄取原因是——愛吃泡麵。喜歡吃泡麵的王同學,不僅把吃泡麵這件事做到極致——亞洲各個品牌的泡麵基本都吃過一遍,還在網絡上對自己吃過的泡麵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測評。

就是這個亮點,讓招生老師們在一大堆優秀的申請書中一眼選中了他。

無獨有偶,2015年,重慶女孩張瀟月,憑藉分享自己的麻將心得被哈佛大學錄取。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對此,哈佛的面試官布萊斯表示:“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的學生。我們更希望瞭解的,是你真正關心的問題,和你的興趣所在。”

他們的經歷,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成績好的孩子只是成績好,成績好且“會玩”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怎樣的孩子才算“會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