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身為一個彈琴的人,其實對於這位藝術家的去世,我很傷感。


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第一次知道盛先生,是在鋼琴課。


那時候我的老師給我留的曲目是《梁祝》,在課上拿出錄音機、磁帶,給我放的這首《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目的是讓我瞭解音樂的風格,由於小提琴的優勢是張力十足,而我當時彈琴比較死板。


隨後的學琴過程,也經常聽小提琴,可以說是盛先生打開了我對小提琴的認知。隨後也聽過很多其他的小提琴曲,比如特別有名的《流浪者之歌》《查爾達什舞曲》等,小的時候沒有現在的網絡,瞭解小提琴也是從磁帶中還有電臺中,但是電臺只會給你點流行歌曲的機會,不會給你點古典的機會。


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隨著上初中,漸漸的專心學習鋼琴,小提琴漸漸遠離了我的生活,直到04年,周星馳的《功夫》上映,聽到裡面的《流浪者之歌》,我才再次生出對小提琴音樂的渴望,雖然我不會,但是音樂是相通的。


雖然那時候很多人都有CD機,但是對我一個初中生來說過於奢侈,所以我只能用零花錢買一些盜版的磁帶來聽,直到05年左右,MP3才成為大多數人都買得起的東西,最開始一個MP3幾千塊,只有破書店賣的山寨貨(不知道是不是華強北的),節衣縮食攢下了200多元,有了第一個MP3(128MB),那時候書店還提供下載,下載了梁祝、查爾達什、流浪者等音樂,至於不知道聽誰的好,那時候只知道兩個名人,盛中國的小提琴和李雲迪的鋼琴,於是別人MP3都是大張偉的《洗刷刷》的時候,我就特別隔路的都是鋼琴曲和小提琴曲。


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當然,作為學生沒有不被沒收的,沒收之後老師也是好奇,學生們的MP3裡有什麼,一聽我的,就還給我了,告訴我,別帶到外面,別讓她看到~


這是我對盛先生的初識,在我老師對我的音樂鑑賞提升中。


隨著信息大爆炸,瞭解了很多國外的小提琴家,亞莎·海菲茲(Jascha Heifetz)、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伊扎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等,直到大學畢業,才有的國家大劇院APP,才更加深入的瞭解小提琴,比如被某央院老師極力推薦的,穆特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K304第二樂章,從那以後開始大篇幅聽小提琴音樂。


但是,我對中國的小提琴音樂,仍停留在盛先生對我得影響上,包括現在,我的手機雖然有很多音樂,但是我的歌單永遠有兩首音樂是不變的,一個是阿炳(華彥鈞)的《二泉映月》還有就是盛先生的《梁祝》。


盛先生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國家級小提琴獨奏家,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許多國家以及港澳地區舉辦獨奏音樂會,並多次與世界著名指揮、音樂家一起同臺演出。他在國內外錄製發行過十多張唱片以及CD、錄音帶,曾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將他列入“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的行列。1986年和1991年,他曾經兩度應邀擔任在日本和美國舉行的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


童年對小提琴的初識,緬懷盛中國先生


“我的藝術,我的小提琴,只能獻身,不能褻讀。”


這句話是13年我在網上看到的,那時候我還在大學,對音樂的執著特別的偏執,這句話正好點到了我的身上,那時候我都在想,畢業了究竟是做教育還是轉業,但是這句話讓我堅持練琴直到今天。


不敢自詡藝術家,但是身為彈琴的人,堅持練琴是需要一定精神支柱的,這位與我不同專業,不同年齡,卻有共鳴的盛先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還能繼續練琴,雖然不練也沒關係,但是不想如此,想一直堅持下去,一直到堅持不了的那天。


2018年9月7日晚,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7歲。


在此緬懷盛先生,無論是您對音樂的貢獻,還是您的精神,都值得我們這些後生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