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還是拳學?練習,還是研習?

時下,xⅹx打假之風越演越烈,傳統拳的價值被廣泛懷疑。

單就學拳的人來說,既可呼之為練拳者,也可稱之為研習者,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拳的認知不同。練——術,研——學;可見習武大眾的分類是層次有序的。

入門學拳,對所學的東西怎麼看很重要,它意味著習拳者要付出什麼和得到什麼。

(一)拳之為術。

當今社會,大部分習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工作學習上,不得以使練拳成為一種業餘愛好。生活的快節奏迫使練拳者顧慮到體弱多病、夜遇歹徒等不利因素,理所當然地想盡快練就健壯的體魄和足以對付一兩個歹徒的身手。如此說來,拳的價值應該首先體現在其短期實用性,這是術的本質。

按照短期實用性的標準練拳,掌握全部內容大可不必。

拿大成拳來說,想要健身的話,愛好者可選一個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視野開闊的平坦場所,最好伴有鳥語花香。

擇取一兩個有針對性療效的養生樁,背對斜陽,讓紫外線充分滋養全身,凝神靜息,虛靈獨存,無限神思繫於海闊天空,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逝去,求得鍛鍊中休息、休息中鍛鍊。

站累了,做幾個試力、走步、發力的簡易動作,找一下動樁的感覺。每天這樣鍛鍊個把小時,不溫不火,卻自有和風細雨滋潤大地之功。氣不喘,心跳不失常,便能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由身體深處而至毛孔,熱力透遍全身。數月之後,自然身輕體健,勝服靈丹妙藥無數。

如果想防身呢,不要總想成為冠軍,要走樁——單操——步——實戰的簡捷過程,捨棄一些跟實戰無關的東西。

樁法上除了渾元樁必練之外,可根據自身條件側重練習某一技擊樁,圖精而不貪多。單操手的練習,須求快求變,最好能夠靈活組合,突出一個巧字,既然沒有過多的精力蓄養功底,就要刻意在技法的巧妙一面發揮長處。

步法上多走雞行步、三角步、八卦步等實用步法,將這三種步法與各種單操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角度刁鑽、路線多變的動位發力。

至於實戰,應勤於對敵,由模擬實踐向無條件實戰過渡,先操之有矩,後自成獨特打法,在拳拳到肉的激烈對抗中成長起來。

照上述訓練,每天一小時左右,不出一年,相信你的防身能力會有前後判若兩人的提高。

視拳為術,意味著所練之拳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其速效的特性促使練拳者心懂不如身懂,因為大部分時間他們還要為生活奔波。

(二)拳之為學。

把所習之拳看作是學問的人,主要是出於對傳統武術強烈的求知慾。

對於那些酷愛拳而又不為生活所累的人來說,習拳的樂趣在於透析明理的過程。

他們重視功力的積累,兼以技巧為輔,崇尚栽花不如種樹,十年樹木,遠勝一年花期。

武術界不少這樣的人,家境良好,甚至鉅富,別無所好,唯酷愛武學,事師甚恭,能吃苦,敏而好學,功力、見識遠勝同門,但名聲不著。

這樣的人,學拳絕無功利心,唯愛好使然,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何有此一動,為何有此一靜”,事事總要問一下為什麼?

學拳到了這個程度,就不是“術”而是“學”了。

一拳只要能打翻人,只看結果,那是術,技術;這一拳包含了什麼力學、速度,是技巧還是力氣大贏得人,關心這個,就是學,記問之學。

拳之為術,看技巧,好走捷徑;之為學,重功力,在陽謀,下的是樁功。

史料記載,李洛能、郭雲深、尚雲祥皆在30歲以上下過十年站樁苦功,唯王薌齋在少年、青年時代也是十年樁功。

為拳學宗師者,必須學貫古今、文武俱佳。王薌齋“靜猶霧豹橫空立,動似騰蛟挾浪奔”,這樣的詩句,現在的研究生能寫的出來嗎?

沉得住氣,練的是學問,奔的是長遠;做夢都想走捷徑,那就是術,頂天不過一匠人。

健身與防身,要的是拳術;傳承與發展,需要的是拳學。怎麼看,意味著多少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