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还是拳学?练习,还是研习?

时下,xⅹx打假之风越演越烈,传统拳的价值被广泛怀疑。

单就学拳的人来说,既可呼之为练拳者,也可称之为研习者,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拳的认知不同。练——术,研——学;可见习武大众的分类是层次有序的。

入门学拳,对所学的东西怎么看很重要,它意味着习拳者要付出什么和得到什么。

(一)拳之为术。

当今社会,大部分习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工作学习上,不得以使练拳成为一种业余爱好。生活的快节奏迫使练拳者顾虑到体弱多病、夜遇歹徒等不利因素,理所当然地想尽快练就健壮的体魄和足以对付一两个歹徒的身手。如此说来,拳的价值应该首先体现在其短期实用性,这是术的本质。

按照短期实用性的标准练拳,掌握全部内容大可不必。

拿大成拳来说,想要健身的话,爱好者可选一个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平坦场所,最好伴有鸟语花香。

择取一两个有针对性疗效的养生桩,背对斜阳,让紫外线充分滋养全身,凝神静息,虚灵独存,无限神思系于海阔天空,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逝去,求得锻炼中休息、休息中锻炼。

站累了,做几个试力、走步、发力的简易动作,找一下动桩的感觉。每天这样锻炼个把小时,不温不火,却自有和风细雨滋润大地之功。气不喘,心跳不失常,便能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由身体深处而至毛孔,热力透遍全身。数月之后,自然身轻体健,胜服灵丹妙药无数。

如果想防身呢,不要总想成为冠军,要走桩——单操——步——实战的简捷过程,舍弃一些跟实战无关的东西。

桩法上除了浑元桩必练之外,可根据自身条件侧重练习某一技击桩,图精而不贪多。单操手的练习,须求快求变,最好能够灵活组合,突出一个巧字,既然没有过多的精力蓄养功底,就要刻意在技法的巧妙一面发挥长处。

步法上多走鸡行步、三角步、八卦步等实用步法,将这三种步法与各种单操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角度刁钻、路线多变的动位发力。

至于实战,应勤于对敌,由模拟实践向无条件实战过渡,先操之有矩,后自成独特打法,在拳拳到肉的激烈对抗中成长起来。

照上述训练,每天一小时左右,不出一年,相信你的防身能力会有前后判若两人的提高。

视拳为术,意味着所练之拳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其速效的特性促使练拳者心懂不如身懂,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还要为生活奔波。

(二)拳之为学。

把所习之拳看作是学问的人,主要是出于对传统武术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那些酷爱拳而又不为生活所累的人来说,习拳的乐趣在于透析明理的过程。

他们重视功力的积累,兼以技巧为辅,崇尚栽花不如种树,十年树木,远胜一年花期。

武术界不少这样的人,家境良好,甚至巨富,别无所好,唯酷爱武学,事师甚恭,能吃苦,敏而好学,功力、见识远胜同门,但名声不著。

这样的人,学拳绝无功利心,唯爱好使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何有此一动,为何有此一静”,事事总要问一下为什么?

学拳到了这个程度,就不是“术”而是“学”了。

一拳只要能打翻人,只看结果,那是术,技术;这一拳包含了什么力学、速度,是技巧还是力气大赢得人,关心这个,就是学,记问之学。

拳之为术,看技巧,好走捷径;之为学,重功力,在阳谋,下的是桩功。

史料记载,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皆在30岁以上下过十年站桩苦功,唯王芗斋在少年、青年时代也是十年桩功。

为拳学宗师者,必须学贯古今、文武俱佳。王芗斋“静犹雾豹横空立,动似腾蛟挟浪奔”,这样的诗句,现在的研究生能写的出来吗?

沉得住气,练的是学问,奔的是长远;做梦都想走捷径,那就是术,顶天不过一匠人。

健身与防身,要的是拳术;传承与发展,需要的是拳学。怎么看,意味着多少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