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搏击基础的练大成拳进展迅速

从第一代大成拳的传人来看,后来成名成家的无一不是带艺投师的,比如周子岩、姚宗勋、赵道新、王选杰等等。

周子岩原是山东临清的武术大家,三次赴京挑战王芗斋三败,才心甘情愿拜于王氏门下。

姚宗勋入门前擅长拳击、弹腿,王选杰学大成拳之前是摔跤高手熊德山的高徒,至于赵道新原本就是八卦掌高手。

带艺投师再学大成拳卓有成效的,大都具备这几个特点。

一、这类人心理素质好,动作协调性强。

既然敢比武拜师,那一定对自己相当有信心,所以他们的起点高,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身体协调性方面。

一般拜师学武的不出两种:体弱多病和爱打架的,前者多为慕名而来,后者多是心中不服,一般以比武较量为目的的拜师的成就大一些。

二、搏击有基础和没基础的比起来,有一个长处,那就是本力大,肌肉比常人强壮的多。

此类人入门学大成拳,原本肌肉紧的程度早已超过常人,上来直接练放松就可以了,这就给后学者普遍提供了一个错觉,练拳要大松大软,只要放松,力自己就会出来。

这不是大成拳一家,而是内家拳普遍认识的错觉。

没有肌肉哪来的力量?

没有搏击基础,上手练拳只能从练紧开始,练出力来再身体松开,紧出力量,松出速度。

只强调放松,是武术蜕变成养生操的关键一环。

三、相比没有搏击基础的人,会搏击能够善于把全身的力集中运用于拳、脚之某一点,一般人身上是散的,全身力运用不到一点上去。

四、大成拳更接近一种原理,像李健宇、于永年等老先生就倾向于养生一些,而更多的大成拳大家都是原本在自己的拳法出身上就是高手,像早先的张长信、卜恩富,现在的张礼义等先生,原本就是拳击、摔跤、散打等搏击界的冠军。

话题再远点,书画、戏剧、医学包括有的清华大学的教授,都有大成拳造诣很高的人。

把传统武学当成打架的学问有点可笑了。

共和国建国初期,王芗斋宗师是全国武术教研组的副组长,正组长是廖承志,现代人已经不知道这些了。

从实战上看,要想在大成拳研习上有所造诣,还是要练紧,其次练松,先练出力量,再找速度和技巧。

更主要的是,矛盾为体,松紧为用,自然而然,开发本能,这是练大成拳所要追求的,如果学过搏击再练大成拳,就更能认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