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特大規模非法集資案件不斷增多!

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透露,2016年至2018年,全國檢察機關辦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的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態勢。

其中2018年,起訴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案件被告人15302人,起訴涉嫌集資詐騙犯罪案件被告人1962人。

據瞭解,全國檢察機關堅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積極參加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和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不斷加大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集資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辦理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案件,2016年起訴14745人,2017年起訴15282人,2018年起訴15302人;辦理涉嫌集資詐騙犯罪案件,2016年起訴1661人,2017年起訴1862人,2018年起訴1962人。

最高檢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從檢察機關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情況看:

非法集資犯罪活動呈現高發多發態勢,特大規模非法集資案件不斷增多;

犯罪手段不斷翻新,欺騙性和迷惑性增強,一些違法犯罪分子以金融創新為名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涉案公司也從層級簡單的“作坊式”組織向現代化企業模式轉變,具有金融專業背景的涉案人員明顯增多;

利用互聯網實施非法集資犯罪較為普遍,危害後果更趨嚴重;

追贓挽損難度進一步加大。

指南

警方揭秘“騙局六大障眼法”

01

編造虛假項目

據公安機關統計,非法集資者大多通過註冊合法公司或企業,編造各種虛假項目或訂立陷阱合同,以簽訂合同、投資理財、投資入股等名義,將人騙入泥潭。

02

謊稱創業創新

在近年破獲的非法集資犯罪案件中,很多都是打著響應國家政策、支持新農村建設、扶貧互助等旗號,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的幌子,吸引投資人的騙術,讓人防不勝防。

03

承諾高額回報

暴利誘惑,是所有非法集資者欺騙公眾的不二法門。為了吸引公眾,非法集資者在集資初期往往會“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有些回報率甚至高達數十、上百倍。

04

虛假宣傳造勢

利用網站、博客、論壇等新媒體平臺和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聘請明星代言或製造偽名人效應傳播虛假信息,也是迷惑公眾視線的一種常用手段。

05

藏身虛擬空間

藉助虛擬網絡,將“去中心化”“開放源代碼”等時髦概念作為投資的“噱頭”,通過編造故事、設計模式等手段來吸引投資者的眼球。

06

利用親情誘惑

實際案例中,大部分非法集資的投資人都是在親友的勸說下參與的,尤其是中老年投資人。非法集資者一般通過收取保證金、約定到期返還保證金,並提供免費入住養老基地服務或給予養老補貼的方式,非法集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