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出於何處?

西晉是群英薈萃的年代。

平吳後的太康年間,政治和社會都比較穩定,文人學士爭著歌功頌德,作品盛極一時,後人稱之為“太康文學”。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雲)、二潘(潘岳、潘雲)、三張(張載、張協、張亢)。

洛陽紙貴出於何處?

太康文學

平吳後的第三年,洛陽的人們爭著買紙。原來是一個叫左思的人,寫了一篇長達1萬多字的《三都賦》,大家都說寫得好,於是紛紛傳抄。當時的紙張產量不大,再加上許多人買紙抄賦,引得紙張奇缺,紙價飛漲,紙商發財。

這就是著名的成語——“洛陽紙貴”的出處。

這左思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別看《王都賦》寫得美輪美奐,辭藻壯麗華瞻,讀來鏗鏘有聲。但它的作者左思長得卻是又怪又醜,並且是個結巴。

洛陽紙貴出於何處?

左思補拙

左思是山東臨淄人,母親早亡,父親是個廳級幹部。他小時候資質一般,雖然學過書法、音樂和兵法,但都沒有什麼成就。年齡稍長時,左思去了一趟附近古代齊國的都城,對於歷史上國家的興亡感觸很深,回來後用了一年時間寫了兩篇《齊都賦》。

一篇文章用一年的時間,這個左思確實也夠笨。但左思這篇文章贏得了親友們的稱讚,多年沒聽到過鼓勵的左思很受鼓舞。於是想在《齊都賦》的經驗基礎上,再把前朝魏、蜀、吳三國都城的情況寫成一篇《三都賦》。

後來,晉武帝聽說左思的妹妹左芬是個舉世無雙的才女,便把她召進皇宮封為修儀,後來又進為貴人。左思因為這層關係,得以隨遷京城,進了圖書館,當了一名 管理圖書的秘書郎。這樣,左思念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閱讀有關這三個都城的資料了。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這些資料的可貴是不言而喻的。

花了整整十年,左思字斟句酌、心血耗盡,終於寫成了《三都賦》。

《三都賦》是由《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賊》三篇獨立而又相關聯的賦組成。賦中虛擬三個人物:東吳王孫、西蜀公子、魏國先生,通過他們相互之間的 訴說,描繪三個名都的面貌。賦中記述了大量當時三地的真實圖景,“貝錦斐成,濯色江波”;“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後世以‘側生’為荔枝的別稱即源於此), 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可謂結構巧妙、文采華瞻。

《三都賦》問世之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於是左恩開始炒作,找到著名學者皇甫謐去品題。皇甫謐為《三都賦》作了序。又請著作郎張載為《魏都賦》作了註解,請中書郎劉逵為其他二都賦作了註解,請尚書郎衛權為《三都賦》作了《略解》。

這樣一來,《三都賦》立刻蜚聲文壇。司空張華讀後讚歎說:“此賦完全可以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西京賦》媲美。”張華位尊權重,他這麼一說,原先看不懂、也不重視《三都賦》的豪家貴室們就開始競相傳抄了。

《三都賦》轟動一時,但其水平並不像當時人們所傳言的那樣震古爍今,形式上並沒有擺脫辭藻堆砌、實則空洞的文人雅士的俗套,因此在文學史上的評價並不 高。就像一些詩詞,立意上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都是個人的小情調、小感覺。用詞上也互相沿襲“簾、鉤、玉、暖”之類的套話,文青中互相吹捧一下尚可,但 對社會啟蒙絲毫無用。

洛陽紙貴出於何處?

左思雄文

左思作為一個文人,以《三都賦》成名當世,但後代留傳的作品卻不是這篇長賦,而是他抒發自己既懷才不遇,又不願攀附獻媚的詩歌。

當時的門閥制度極嚴,出身寒微的人在仕途中往往受到壓抑。晉武帝在選拔和使用人才方面,沿襲了曹丕時創立的“九品中正”法,把有才能的人分為九等,按這 個級別委派這些人做官,但評定等級、推薦官吏的大權,全都掌握在所謂的名門望族手中。因而評定等級的真正標準不是才能的大小,而是門第的高低。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刺史在沒有離任的時候,早早提拔自己的兒子當了副將,副將們也以此類推。並且為避人耳目,各刺史、各將官之間還要互相串換,我提你的兒子,你提我的侄兒,真正有才的人呢,也不是不用,讓他們給咱們的孩子當狗、當牛。

許多大臣看到了這個弊端,都向晉武帝指出過“九品中正制”對國家的危害。但晉武帝是靠世族大家的支持才一二臺的,怎麼能砍掉“九品中正”這個維護世族大家利益的用人方法呢?

左思,雖然父親當過官員,妹妹還是晉武帝的貴人,但本來的門第實在低微,因此許多適合他的重要官職都沒他的機會,後來的左思同皇室權貴們越來越疏遠,最後悒悒不得志而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