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什麼會“思無邪”?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殘餘!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成書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詩經》中,有很多美麗的描寫愛情的句子,流傳千年而愈發顯得散發著溫柔的光芒,讓後世的有情人們欲罷不能地反覆品味。如大名鼎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死契闊,與子成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都是這樣的句子。從這些句子,我們可以看出,《詩經》在描寫愛情時,或愉悅,或憂傷,卻透著一股純淨的感覺。正如孔子在《論語》中說過,《詩經》的最大特點是“思無邪”。

那麼,《詩經》為什麼會“思無邪”呢?

《詩經》為什麼會“思無邪”?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殘餘!

《詩經》中的愛情總是透著一股純淨的感覺

小編覺得,《詩經》之所以會有“思無邪”的特點,是因為其成書的年代還有較濃厚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殘餘!小編接下來簡單地解說一下這個一家之言的邏輯。

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分析方法,我們從經濟基礎開始分析。母系氏族社會是一個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社會。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剩餘產品就少,甚至沒有。這樣,財產私有制就不會發達,甚至不會發生。進而,家庭制度就也相應的不發達。同時,母系氏族社會中,沒有太多的沉重複雜的生產工具和繁重的活計,體力上佔優勢的男性在這個時期的社會生產中並不佔優勢。這兩個因素相加,母系氏族社會的女性沒有被男性佔有,而較為自由,對社會影響較大。

《詩經》為什麼會“思無邪”?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殘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跟男性的相對講理性相比,女性是相對講感情的。所以小編大膽推測,在母系氏族社會,因為女性對社會影響較大,社會中應該是盛行一種溫柔的情愛之風的。而且,因為產生這種情愛之風的女性是自由的,因而也就是放鬆的、豁達的。所以,那個社會中的情愛也是放鬆的、豁達的。而溫柔的放鬆、豁達自然是乾淨的、無邪的。愛情作為情愛的一種,自然也就有了“思無邪”的特徵了。

又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的男性沒有佔有女性的事實和能力,所以他們也就沒有機會發展出如同後世的哲學(特別是理學)那樣的束縛女性的思想觀念。而將男女之事視為骯髒,很大程度上是經濟上、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後,男性為了防止自己佔有的女性與其他男性發生關係而產生的一種束縛女性的思想觀念(很有趣的是,在現代社會,女性倒是不用男性強迫,很自覺地不情願隨便和男性發生關係了)。基於這個原因,母系氏族社會也就不存在“思有邪”的思想基礎了。

以上三段是小編大膽推測的母系氏族社會的“思無邪”特點的經濟、文化、思想基礎。因為《詩經》成書的年代離母系氏族社會還比較近,雖然社會結構已經進入了父系社會,但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還有殘餘在那個社會中,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詩經》中的愛情也就有了“思無邪”的特點。

《詩經》為什麼會“思無邪”?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精神殘餘!

《詩經》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小編認為母系氏族的精神殘餘造成了《詩經》的“思無邪”,並不意味著男性是可鄙的。

小編覺得,男性在這個世界上,承擔的是主要是秩序相關的責任,而不是情愛相關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