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韻」瀰漫著市井和人文氣息的大觀街,是這樣來的!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老街老巷總是瀰漫著市井和人文的味道,它是反映一座城市社會歷史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城市從孕育到生長全過程的歷史見證。隨著【古城遺韻】,去查看那些過往……

戳上方圖片查看五桂橋的故事

戳上方圖片查看西街與松茂古道的故事

今天,咱們接著來看看大觀街的故事。

大 觀 街

“才名舊楚將,妙略擁兵機。玉壘雖傳檄,松州會解圍。和親知計拙,公主漫無歸。青海今誰得,西戎實飽飛。”

杜甫的這首《警急》把我們帶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歷史風雲之中。站在大觀街口將軍橋頭,彷彿看到唐代將軍騎著戰馬,忙碌的身影進出行臺,穿街而過。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80年代的大觀街老院 何一西攝

將軍過處留大觀

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牛進達出任邗江府(今江蘇揚州)統軍。當時嘉州(治在龍游,今四川樂山)、陵州(治在仁壽,今四川仁壽縣)的僚民舉兵反叛,牛進達率戍守在此的邗江府兵將其擊敗,平定了叛亂。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33年的灌縣東門

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八月,吐蕃軍號稱20餘萬進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進貢金帛,聲稱來迎娶公主。都督韓威匆忙率軍出戰,大敗而歸。羌族首領、唐闊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繼舉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一說左)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兵5萬人進擊。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83年的大觀街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大觀街口

牛進達於灌口靜軍(軍治設今都江堰市古城區)設行臺管理軍務,率部過玉壘關向松州挺進。九月初六,牛進達率前鋒進抵松州城下,乘蕃軍毫無防備,夜襲其營帳,斬殺千餘人。贊普聞訊震驚,加之屬下厭戰情緒日高,大臣八人自殺,遂令撤軍。遣使到長安謝罪,並再次請求通婚,太宗應允。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贊普大喜,儘子婿之禮。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80年代的大觀街民居 何一西攝

“行臺”為中央派出機關,乃行軍大總管官衙,相當於朝廷的“前線指揮部”,戰爭結束後,“大總管”撤離,而“行臺”繼續保留,元代以後,行臺制度被撤銷。隨著灌口城區人口的增多,行臺官衙一帶形成了街市。因為曾是大官居住的地方,當然就叫“大官街”了。而為方便行臺將軍出行而建的橋即為“將軍橋”。千年風霜眨眼而過。至民國時期,曾經的“行臺”官衙已經變為民宅,因其街東側建有一座觀音寺(廟),易“官”為“觀”,於是,大官街就成了“大觀街”。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80年代的大觀街下段居民住房 江明義攝

原來的“大觀街”,南起幸福路中段的將軍橋,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後改至將軍橋以西。北至瑞蓮二巷旁的“天后宮”,全長約390米。街道雖然不長,卻因位於灌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居民臨河而居,環境清幽,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畫境,為人們理想的居家之處。同時,因其得名於官衙,由來已久,聲名在外。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大觀街上段 何一西攝

唐時的征戰早已經隨著歷史的風雲遠去,大官行臺已經成為往事。但穿過歷史的煙雲,我們還能從街名、橋名中看到唐宋以來官員們進進出出的身影。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大觀街上段 何一西攝

四合院與吊腳樓

走進民清時期的大觀街,你會看到街西多為小四合院。一般有院落一進,正房、偏房各三間,另有門廳、耳房、倉儲室和院壩等。為中產人家或富裕人家所有。大四合院則門面闊大,建築講究,有院落兩進或以上,有各類房屋數間,多為家境富有者、官宦人家或聲名顯赫的書香世家所有。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80年代的大觀街吊腳樓 江明義攝

大觀街東面街房則緊臨楊柳河邊,大致是清代以來城市人口增多以後臨河而建的街房,因受地域限制,面積都不大,多因地制宜,在屋後有臨水而建、僅容轉身的小吊腳樓。它們雖不寬闊,但地處鬧市,環境清幽,有“小橋流水人家”意味,亦為人們理想的居家之處。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大觀街老院129號 何一西攝

順街往南而行即上楊柳河跨東街的將軍橋,這是一座古橋,據《元史·河渠志》:“三泊洞水北過將軍橋”,即指此橋。民國時期,將軍橋是一座石坎木樑的街道橋,上鋪木板,寬僅七米,行人路過時如果負重就有些困難。建國後改造街道,將軍橋早已成為暗橋,成為幸福路的組成部分。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大觀街上段口 何一西攝

會館 古井 自來水

大觀街北端末尾為“天后宮”,供奉“天后娘娘”,有出家人在此主持廟務,香火很旺。清代中後期,寓居於灌縣城內的福建籍人士集資將“天后宮”改建為“福建會館”,為灌縣“七省會館”之一。民國初年,興辦新學,此地曾作為在華光寺內所辦“七省義學”的附屬學校,後來併入縣立高等小學。也算是為灌縣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97年的大觀街中段商鋪 何一西攝

灌縣城區利用水井供應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已有上千年曆史。本街有一口名氣很大的古井——“沁心井”。據清光緒《增修灌縣誌》載,“沁心井,在縣東觀音寺側,不知鑿自何代。圓徑五尺、深三丈有奇。康熙中有僧淘之,得斷碣一片,書‘沁心泉’之篆文”。自唐宋以來的千百年中,大觀街居民多在此井中取水食用,井水清冽、甘甜,據說有助人長壽的功能。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96年的大觀街水巷子口 何一西攝

民國中期,染匠施蔚田在今將軍橋下楊柳河裡架龍骨車,將河水提入水塔,用打通芯的斑竹、白甲竹外包鐵皮作輸水管道,送水進入大觀街十多戶居民供水,這就是灌縣城裡最早的自來水設施。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90年的大觀 江明義攝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1996年的大觀街 江明義攝

小編按:大觀街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圖文轉載自遇見都江堰(文據王克明,有刪減;圖據何一西、江明義,部分據網絡)。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古城遗韵」弥漫着市井和人文气息的大观街,是这样来的!

主 管:

中共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工作委員會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灌口街道辦事處

主 辦:

都江堰市灌口街道綜合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