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缉事厂、三法司衙门、锦衣卫的机能、感召力和处理能力排行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东厂的官校一直把司礼太监称为宗主。管东厂的太监称为“督主”,经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或其他太监兼任。其下设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

东缉事厂、三法司衙门、锦衣卫的机能、感召力和处理能力排行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

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东缉事厂、三法司衙门、锦衣卫的机能、感召力和处理能力排行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公众眼中其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实锦衣卫的职权范围很广,包括管理卤簿仪仗,修理京师街道、疏通城中沟渠、抓捕私自净身的干犯等工作。

六扇门是属于朝廷刑狱机关的下属分支机构,属于刑部管。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自隋唐开始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置这六部。各部之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管,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元朝又将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便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更大,地位更高;清末废除六部。

这个“六扇门”通常只接手江湖帮派斗争和久为官府通缉的要犯,同时与各大门派有相当的交情,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江湖中有身份的人犯案只要不上动天庭,都可以不了了之。

东缉事厂、三法司衙门、锦衣卫的机能、感召力和处理能力排行

​“六扇门”具有如此大的权力和能力,与统治者对“六扇门”的扶持和依赖有很大的关系。

六扇门,虽说集结了武林高手,密探和杀手的一个组织,但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破国家大案,对皇权的冲击还是比较小的。六扇门的影响力还主要在民间范围内,属于衙门,由刑部领导。在权利上不如锦衣卫,职能上更没有锦衣卫大。

综上所述,明朝时东缉事厂、三法司衙门、锦衣卫的机能、感召力和处理能力排行,论权力东厂最大,锦衣卫其次,六扇门无法和他们相比较;论职能锦衣卫最牛,职能最全面,范围更广阔,东厂只能排第二,六扇门只有办案,所以排在最后边;论在民间的影响力,东厂和锦衣卫远远比不上六扇门,因为日常跟普通百姓来往密切,锦衣卫偶尔去民间办理案子而排第二,而东厂更多的是在行政上有影响所以排在末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