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六世余烈分别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君王,秦始皇就是在六位君王的基础上一扫天下,成为一代雄主。那么这六位君王为秦始皇统一六国都留下了些什么呢?

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功绩有很多,比如秦孝公建立了一个能够在当时支持秦国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秦惠文王扩大秦国疆域,打通东出通道。昭襄王远交近攻,打残了魏国、赵国、楚国等当时的强国大国等等。

功绩确实很大,但是过失也有很多,我们来看一下:

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实施变法,促使秦国实现了快速的崛起,但是其新法的苛责残酷也成为秦始皇即位后实施酷政的根本原因,为秦国的覆没埋下了伏笔。但是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秦始皇嬴政才使国家能够快速恢复,进而统一全国。

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秦武王,在位仅仅三年,但是从他的种种作为来看,他绝对不算明君。其人被司马迁评价为"有力好戏",在位期间有甘茂、赢疾等人辅佐,秦国还算正常。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他在位的时间有三十年,甘茂、赢疾等人去世,仅凭他重用那几个大力士,秦国虽然不至于灭亡,但是基本可以肯定孝公、惠文王时代的国力会被他消耗殆尽,法令亦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具体原因,在之后的文章中再行表述。

给秦始皇留下最大窟窿的应该就是下面这位昭襄王了。他的表现,后来有人形容为"有一统天下之志,却无一统天下之才"。先说他的用人眼光,在对赵国发动的阏与之战中,偏听偏信范睢的意见,派白起的副将统兵,结果被打败。长平之战后,秦国本可一鼓作气攻入邯郸。但是范睢担心白起功劳盖过自己,竭力反对,昭襄王听信范睢,错过灭赵的最佳时机。后来又任用范睢心腹,从不知兵的郑安平统兵参与灭赵,招致邯郸保卫战大败,郑安平更是率军投降,创下了秦实现崛起以来的最大耻辱。

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国政上他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政策,接连发动了秦赵阏与之战、秦楚鄢郢之战、秦魏华阳之战、秦韩陉城之战、秦赵长平之战以及对抗韩魏、东周联军进攻的伊阙之战。虽然这些战争除了阏与之战战败外,都是大胜,严重削弱了赵、楚等国的实力。但在这同时,秦国的国力被严重消耗,不但国库空虚,民间更是穷困潦倒。因为前期攻伐过甚,在白起被杀、邯郸保卫战惨败之后,中原各国再度合纵攻秦,此时秦国已经无力抵抗,只得求和,归还了之前战争所得的所有土地。

尤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昭襄王更是昏聩。其长子早亡,次子孝文王登基第三天身亡。据说是因为年轻时纵欲过度,将一个崛起中的国家交给一个能纵欲过度到命都不要的太子手里,即使只有一个儿子,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昭襄王在位期间,虽然他通过外交手段和连续的战争将山东六国的国力严重消耗,但是秦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其主政秦国的55年时间里,秦国主动发起或者被动参与的战争多达百余次。阏与之战折损秦军八万多人,长平之战虽然取胜,但是秦军死伤也达25万,可谓惨胜。后来的邯郸保卫战,除郑安平率军两万降赵外,秦国再次折损军士近30万。那时的秦国,可以说是民生凋敝,国库空虚。

至于秦庄襄王,他虽然没有雄才大略,但是也不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在他即位后,大赦天下,布施于民,促使秦国快速恢复。军事上,庄襄王没有主动发过大的战争,只是东周与其它诸侯密谋灭秦时,被迫出兵将东周残余势力彻底扫清,并顺便蚕食了不少三晋土地,也算是弥补了一些他爷爷昭襄王留下的窟窿。

这样看秦始皇嬴政即位后,虽然在列国之间,秦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不可逆转,但是国力尚在恢复期,远不是秦国巅峰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嬴政一边发展经济,一边征战讨伐,最终完成了秦国几代人一统天下的宏伟愿望,也不亏千古一帝的称号。

秦六世余烈打下的基础和窟窿,看完发现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