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政治博弈:柏林—巴格達鐵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政治格局就出現互相結盟對立,大國之間就已經劍拔弩張了。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經濟體系對立、海上軍備競爭、殖民地的利益衝突,這些因素使得老牌的霸主大英帝國和正在飛速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政治博弈:柏林—巴格達鐵路

一戰前歐洲政治格局

1889年,在德意志銀行的領導下,一群德國工業家和銀行家,從奧斯曼政府那裡獲得了一項特許權,建設從首都君士坦丁堡橫穿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鐵路。這一協議持續十年後,到1899年,奧斯曼政府又批准了第二階段的建設任務,即大家所熟知的“柏林-巴格達鐵路項目”。第二項協議是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訪問君士坦丁堡的成果。在這十年裡,德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關係變得日益重要。

德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成為了經濟盟友,柏林-巴格達鐵路便是他們的核心戰略項目。二十多年來,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衝突的焦點。1896年,柏林到科尼亞的鐵路開通。這是一條深入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地內陸,全長約1 000公里的鐵路。在一個經濟十分閉塞的地區,建設期不到八年,這是工程與建設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古老而富裕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河谷從此被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連接在一起。在此之前,中東的鐵路設施都是英國人或法國人建的,所有這些鐵路都很短,只在敘利亞境內或別的地區,連接了幾個關鍵的港口城市,從來沒有將廣大的中東內陸地區與現代工業化地區相連接。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政治博弈:柏林—巴格達鐵路

柏林-巴格達鐵路

這條鐵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內陸腹地與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聯繫了起來。這樣的鐵路,一旦擴展到巴格達,再延伸到不遠的科威特,將在歐洲和整個印度次大陸之間建立起一條價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這也是當時最高等級的世界級鐵路。隱藏於這個項目後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石油供應,對此,英國當然會跳出來反對。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東以悲劇形式表達了對西方的仇視,其種子就是在這個時期埋下的。

在英國看來,這正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柏林-巴格達鐵路建成,這塊生產數不盡的經濟財富、海上軍事力量根本攻擊不到的巨大內陸疆土將統一在德國的周圍。俄國與它的西方朋友——英國和法國,將會被這一屏障阻隔開。英國在埃及的利益處於德國和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打擊範圍之內,並且兩國軍隊從波斯灣可以直接威脅到印度。很快,亞歷山大港和達達尼爾海峽將極大地加強德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從柏林到巴格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一字排開。只有一小塊條狀地帶橫亙在這條鏈條上,阻止了東西兩邊的聯繫,這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雖小,但處於德國與君士坦丁堡港和薩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間,對德國來說如鯁在喉。這些港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把守著東方的大門……塞爾維亞是英國在東方財富的第一道真正防線。如果塞爾維亞被征服,或是被利誘加入柏林-巴格達體系,那大英帝國將很快感受到德國刺向東方的利劍。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政治博弈:柏林—巴格達鐵路

巴爾幹半島

因此,毫不奇怪,在1914年之前的十年,巴爾幹地區戰火連綿,動盪不安,曾經發生的戰爭有土耳其戰爭、保加利亞戰爭以及連續不斷的地區衝突。在191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在英國的秘密支持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導致土耳其失去了它在歐洲的大部分土地。緊隨其後,1913年由於第一次分贓不公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羅馬尼亞加入,幫助並擊敗了保加利亞。這些都為英國在歐洲發動一場大戰埋下了伏筆。在191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在英國的秘密支持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導致土耳其失去了它在歐洲的大部分土地。緊隨其後,1913年由於第一次分贓不公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羅馬尼亞加入,幫助並擊敗了保加利亞。這些都為歐洲發生一場大戰埋下了伏筆。

最終,1914年7月2日,奧地利王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一個塞爾維亞青年暗殺,觸發了一連串可預見的悲劇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