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工耳蜗是干什么的吗?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

1.语前聋患者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儿童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9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电位(EABR)检查。

(2)病因 原因不明、先天性、遗传性、药物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失,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听神经病患者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需要进行术前EABR检查,估计病变部位,鉴于目前从医学角度对听神经病认识的限制,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对于多数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大前庭导水管畸形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

(3)耳聋发生时间 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

(4)最佳年龄 应为12个月~5岁;受到脑听觉、言语可塑性的限制,应该尽早植入人工耳蜗。

大于5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是指在最好助听聆听环境下开放短句识别率≤30%或双字词识别率≤70%。

(5)助听器选配后听觉能力无明显改善 配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语言能力无明显改善。

(6)具有正常的心理智力发育。

(7)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8)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9)无手术禁忌证。

2.语后聋患者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成人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7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EABR检查或鼓岬电刺激的心理物理学测试。

(2)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高龄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需要有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3)耳聋发生时间 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

(4)助听器选配后言语识别能力无明显改善。

(5)具有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及患者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6)无手术禁忌证。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内耳严重畸形病例,如Michel畸形或耳蜗缺如;

(2)听神经缺如;

(3)严重的精神疾病;

(4)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尚未控制者。

2.相对禁忌证

(1)伴随疾病导致全身一般情况差。

(2)不能控制的癫痫。

(3)脑白质病变患者不作为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证,但是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

(4)分泌性中耳炎和胶耳并非手术禁忌证。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切口前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植入电极后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和神经反应遥测(NRT)。内耳畸形等特殊病例使用EBAR监测和面神经监测。手术径路多数采用面隐窝进路。一般采用耳后切口。切口分为两层,表层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为颞筋膜及肌骨膜瓣。整个皮瓣向后翻开,暴露乳突区骨皮质。用电钻于乳突后上方颅骨表面制作接受/刺激器骨床。行单纯乳突切除术,暴露砧骨短脚,以此为标志开放面隐窝,于圆窗龛前下方打开耳蜗鼓阶。将接受刺激器入位骨床,将刺激电极插入耳蜗鼓阶,参考电极置于颞肌下的颅骨表面。对耳蜗畸形(如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及耳蜗骨化的病例手术方式做相应的变通。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皮瓣坏死、面瘫、脑膜炎和电极脱出。少数耳蜗内埋植电极者手术后有轻度的眩晕感,数日内多自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