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其实,他是在向你求助

昨天哥哥在玩打仗游戏的时候,妹妹乱入,弄坏了他的布阵。哥哥非常生气,后果就是他和妹妹的脸上各自多了一道红印。

我安慰大哭的妹妹,批评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嘟囔着“坏妈妈、臭妈妈”,然后转身跑回房间,将门“砰”地一声关了,自己在里面嚎啕大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红着眼眶走出来,有一搭没一搭地逗妹妹玩,很快两个人又和好如初了。

我因为忽略了他的情绪,便趁机跟他道歉,他很爽快地原谅了我。

其实,哥哥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态度也是非常强硬的。只不过,我跟他说过生气不能乱扔东西和打人,但是可以关上门自己平静一下。所以他每次生气的时候,都会将门甩得砰砰作响。

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其实,他是在向你求助

1. 我生气了,该怎么办才好?

生气的情绪,谁都曾有过。但许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在《妈妈是超人3》中有这么一段,嗯哼的家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做客,霍思燕忙着照顾小客人,忽略了嗯哼要求她找恐龙的需求。

嗯哼便生气地说,我再也不想和你说话了,永远!之后又撂狠话,说以后不给妈妈买一千个化妆品了,也不要和她一起坐火箭了……

狠话越说越多,直到霍思燕也生气地说出了“绝交”两个字。此时,嗯哼眼眶里的眼泪已经清晰可见了。

他大哭了一顿,然后闹着要离家出走。

换做其他的父母,或许早就吼叫了:多大点事呀,至于不依不饶的吗?又或者用“你再这样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言语,逼迫孩子屈服。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在意的那些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这样的情绪下发脾气、打人、摔东西,更是不能容忍的。

事实上,情绪与年龄无关。每一个成人都是有情绪的,为什么就不允许孩子有情绪呢?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提到: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孩子不知道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做,于是就有了各种在大人看来是出格的举动。

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其实,他是在向你求助

2.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时,大多数家长要不就压制,要不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让他尽快停止发脾气。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让孩子正确面对他们的情绪。

如果一味压制,只会让孩子觉得坏情绪就不应该存在。他们也许会学着讨好别人,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即使有情绪也不敢表露出来;又或者,他们的脾气会越来越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坏的情绪,就像爆竹,一点就着。

而如果一味迁就,孩子不仅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还学会了用发脾气来要挟大人,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情绪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它,是因为不良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和后果往往是不好的一面。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它,也没有教孩子如何控制它。

国外的幼儿园和小学,会给孩子上一堂 Anger Management(生气管理)的课。这堂课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生气的情绪。

它让孩子们了解到,生气是很平常的一种情感,虽然通过行为和语言发泄无济于事,但压抑住自己的情绪也不对。

那么,当孩子有了不良情绪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呢?

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其实,他是在向你求助

03. 接纳情绪三步走

网上有一位外国父亲开导生气的女儿的做法,就赢得了无数人的点赞。

视频中,父亲真诚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让她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心情里。

他说:你要接受它、尊重它,承认你生气了,然后再慢慢放下。你有生气的权利,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时间太久会出问题的。

任何人都是有底线的,如果别人越过了你的底线让你觉得不舒服了,你一定要说出来,这样别人就不会再冒犯了。

然后父亲提议一起去散散步,踢踢土或许会让女儿觉得好受一些。紧接着他道歉,并给了孩子爱的吻。

孩子虽然低着头没太说话,但是很显然,她接受了父亲的引导和建议。

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其实,他是在向你求助

所以,在孩子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父母不妨:

首先,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并不是说停就能停止的。即使孩子当时停止了耍性子发脾气,也并不代表他们的坏情绪就烟消云散了。所以,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内化。

其次,正确引导。

父母不妨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就能知道大人的底线。比如,可以做别的事情舒缓一下,或者玩一场枕头大战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将心中不满的情绪消耗掉。

最后,告诉孩子自己爱他。

孩子大多是敏感的。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情绪中迷失,才不会想东想西。

马歇尔.卢森在《非暴力沟通》中曾提到,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因此,一定不要忘记告诉孩子你爱他的事实。

孩子可以犯错,也有权利生气,父母要做的,是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尝试读懂他的内心,教他学会如何放下。

……………………

(菈妈,热爱生活和文字,专注亲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