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蚯蚓,別名蛐蟮。曹妃甸人把蚯蚓叫做“麴車”,大概是“曲鱔”的音變,那麼“海蚯蚓”也隨之叫做“海曲車”了。當地漁家常說,地上有啥動物,海里就有啥動物,海馬、海象、海豬……陸地上有蚯蚓,海里也有海蚯蚓。

我們當地所說的海蚯蚓是沙蠶的一種,學名叫做長吻刺沙蠶,分佈於潮間帶和潮下帶,棲息於軟泥之中,喜群居。沙蠶的種類其實很多,比如日本刺沙蠶,常常當做養殖活飼料或海釣魚餌,比如還有一種偏綠色軟踏踏的,不能吃,曹妃甸當地漁民稱其為“鬼麴車”。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早先開春後,漁民們在潮溝、灘塗捕撈的小魚小蝦,常常“炸”熟後曬成乾貨,“炸”其實就是直接用水煮。因為裡邊的種類五花八門,粗略分揀後統稱為了雜貨。裡邊的小蝦價值較高,人手夠的話會挑揀出來,昏黃燈光,大人小孩兒熬夜把一天的收穫分門別類,這樣最後收益會多些,因為附加了勞動成本。沒工夫分揀的話兒,和小魚摻雜一起,統稱為“魚肉兒”。那時候曹妃甸海邊漁民常被稱為“下邊兒人”,再往上走到了農區大概海拔高了些,稱為“上邊人兒”。下邊兒的漁民推了獨輪木架子車,車上載了魚蝦雜貨兒,步行著去上邊的村莊街巷裡吆喝著:賣魚肉兒啦!那時物質生活貧乏,說是“賣”,更多時候其實是原始交易性質的“物物交換”——魚肉兒換糧食。除了偏好者,當時漁民家中吃海蚯蚓的人不多,認為它是雜貨裡最低等的,混雜太多會賣不出好價錢,售賣之前一般會把海蚯蚓分揀出來,有時甚至連同潮蟲、小寄居蟹、貝殼、爛網具膠絲線什麼的,當做雜質直接扔掉。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以前人們對海蚯蚓不屑吃,因為渤海灣更好的海貨多的是,再者這種怪模怪樣的活物攢聚在一起蠕動,看著就麻癢人,有點“重口味”,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海蚯蚓的寶貴价值。現在科學研究表明,海蚯蚓是海棲無脊椎海洋生物,也有的地方叫海蜈蚣。其營養豐富,可以跟海參媲美,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六十八,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等營養物質,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和消除疲勞的有效保健食品,還具有增強免疫力、提高記憶力、美容養顏、抗衰老的作用。它吃起來味道更是鮮美,能讓你一下子喜歡上它。因為它裡面含有天然味精——穀氨酸。據說溯河碼頭做蝦油的一家,無意中把沒吃完的蝦皮和海蚯蚓一起糟成了少量蝦醬,嚐了一口滷出的蝦油,其鮮美感覺如醍醐灌頂。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海蚯蚓的花式吃法: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時下,咱這裡活的海蚯蚓賣到三四十一斤,一是確實物有所值,二是物以稀為貴了,現在溯河碼頭捕撈海蚯蚓的就剩一兩家了。初春時節,他們會把轉軸網、密圈網、架子網等網具埋設在蛤兒坨近處,不過收穫不如從前,據說早先一次就能捕到好幾十筐,然後加工成海蚯蚓乾兒。海蚯蚓乾兒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拌菠菜,還可以裹蛋清炸制,都是曹妃甸人永遠忘不掉的家鄉味道。

清燉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春天的菠菜或韭菜下來之時,海蚯蚓就到了繁殖盛期,此時的清燉海蚯蚓則是一種天造地設的美味。簡單的做法可以保留住原汁原味,把海蚯蚓放在淡水中一段時間,長期適應海水環境的海蚯蚓則產生應激反應,血液集中到了蚯蚓頭部,掐掉蚯蚓頭順便把肚腹中的汙物抻拽出來。也可以放在案板上排排坐,頭挨頭尾挨尾,一刀斷掉。再洗濯幾次,把血水沖掉,海蚯蚓失血變得通體淺白。然後常規燉湯就行了,多少放點底油,除了提香之外湯汁的保溫時間也長,然後依次幹辣椒、蔥薑蒜,放清水,水開後放菠菜或韭菜,不放醬油但可以放少許白醋、白酒、胡椒粉。記住火要嫩些,不放味精,煮出的湯汁濃郁、乳白,入口奇鮮。據說“重口味”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再加上這道菜的味道本身就提神,自然吃起來身心愉悅。

舌尖上的曹妃甸:海鮮“重口味”——海蚯蚓,你吃過嗎?

還有一道菜是海蚯蚓炒韭菜,海蚯蚓一刀兩斷,韭菜也切成寸把長,然後用韭菜根熗鍋,等熗出香味後,把海蚯蚓放到炒勺裡翻炒幾次,然後放鹽,味精就不再放了。最後把韭菜葉放進勺裡,見韭菜已經炒倒了,點上三兩滴香油馬上出勺。記住,千萬不能把韭菜炒老了,要保持韭菜的顏色,還有不能放醬油。要保持海蚯蚓的鮮美,韭菜的清香和碧綠。當然,這道菜難度係數偏高,韭菜和海蚯蚓都容易炒老化成汁水

當下的初春時節,正是享受這道美味的絕佳時候。唯美食不可辜負,時不我待,再不吃就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