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半胃癌发生于中国,普通人该怎么办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等2017年发表的《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2012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42.4万例,胃癌死亡病例约为29.8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 “全球将近一半的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国”,这句话并不夸张。(了解更多抗癌和保健信息就到香港特区肿瘤中心)

全球一半胃癌发生于中国,普通人该怎么办

那么这样一种严重威胁中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恶性肿瘤,有没有办法来预防呢?

胃癌的危险因素

医学因素

患有以下任何病症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 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

· 肠上皮化生(在这种状态下,胃的黏膜细胞被原本为肠道的细胞所替代)。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内长期炎症引起的胃黏膜变薄)。

· 恶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一种贫血)。

· 胃息肉。

遗传因素

· 在具有以下情况的人中,遗传因素可增加胃癌的风险:

· 母亲、父亲、姐妹兄弟患胃癌。

· A型血。

· Li-Fraumeni综合征。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Lynch综合征)。

饮食

· 胃癌风险在以下人群中可能会升高:

· 饮食中水果和蔬菜少。

· 饮食高盐或熏制食物多。

· 食物加工或储存方法不适宜。

环境原因

· 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的环境因素包括:

· 暴露于辐射。

· 在橡胶业或煤业工作。

可能降低胃癌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戒烟

研究表明吸烟与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停止吸烟或从不吸烟会降低胃癌的风险。吸烟者戒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胃癌的风险会降低。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时,胃可能会发生炎症,导致胃黏膜细胞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胞变得异常,可能会成为癌症。

一些研究表明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了胃癌的风险,但结果并不一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能降低胃癌的死亡数,或防止胃黏膜致癌病变恶化。目前尚不清楚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无症状者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不使用PPI的患者更有可能罹患胃癌。但还需要更多研究来了解PPI是否在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患者中导致癌症。

早期筛查

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早期治疗,提高疗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建议: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