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15萬人,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

匈奴並未在漢武帝時一蹶不振,漢武帝以後一直禍禍中國到了西元90年。匈奴作為一個族群,從中國歷史中消失,是在東漢和帝年間。東漢期間有幾件事值得特別說說:一是勒石燕然。所幸班固親筆書寫的原文碑刻,剛剛在外蒙一塊石頭山包上找到,2000年過去,依然銘記著我們祖先的輝煌。主將是竇憲,為了脫罪請兵掛帥去打匈奴,勝利是充話費送的。然而這樣性質的一次作戰,竟然是漢人與匈奴之間爆發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實在讓人感覺槽點滿滿又不知道從哪兒吐好: 姐姐,饒了我吧,我去打匈奴一頓,給朝廷立功……日子沒法過了,我稍微來騷擾騷擾你就惹出這麼大陣仗,人都快被漢軍砍光了,惹不起,惹不起,我跑遠點,跑到你找不著的地方吧……哎呦,我怎麼稍微打打你就跑沒影了?誒誒,別跑啊,你跑了我再犯錯了找誰背鍋啊……皇帝外甥: 你還是去死吧。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15萬人,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

二是班超投筆從戎。班超和班固,一文一武,加上衛青霍去病,真是外戚的優秀代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是一個典故,孤身一人,只帶三十六從人,在異國殺掉匈奴使節,斷了這國左右逢源的後路,讓他只能從漢。之後就這樣經營西域,多給他兵都不要,天天光桿司令帶著一群聯合國小弟們打匈奴,直到建立起西域都護府,揚威萬里之外,派出使臣出使羅馬(被中亞人坑了,沒走到)。

三是拯救大兵耿恭。東漢重置西域都護府後,西元75年春,校尉耿恭帶數百士兵,被兩萬匈奴圍困在疏勒城。雖然派出了範羌赴敦煌求援,可倒黴的是,正好趕上皇帝駕崩,可以做決策的人掛了,要等遠在萬里之外洛陽的新領導宣誓就職……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可能大家最熟悉但未必知道是典故的典故: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耿恭部被圍到斷糧,煮盔甲和弓弦吃。匈奴在下面勸降,耿恭說: 你說什麼,我沒戴眼鏡聽不清,你派人上來說。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15萬人,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

匈奴就派出使者,耿恭見到使者就把他砍了,把屍體在城頭上燒烤吃了,烤吃了,吃了。所以,岳飛是用典,耿恭才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的那位。時間就這樣從春天拖延到冬天,朝廷裡發生的一切也讓人不由得仰頭自豪我們之所以為漢。新皇帝面前討論要不要救,有人覺得,咱們知道的太晚了,就算去救,等軍隊到,也只能給人收屍了,還未必有,有這個必要嗎?這時有人站出來了,司徒鮑昱慷慨陳詞: 朝廷把他們送到危難之地,發生緊急情況了就拋棄他們。對外漲了敵人志氣,對內寒了將士們的心。咱們現在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打過來了,陛下你用誰能帶隊伍打仗?漢章帝一聽: 可不是嘛!結果不重要,態度很重要。救,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朝廷集結了7000援軍,前往解圍。76年正月,範羌終於率領著援軍一部2000人趕到了疏勒城,等見到耿恭,守軍一共還剩餘26人,隨後撤退,三月回到玉門關時,26人還剩13人。時人評價: 單兵守孤城,不為大漢恥!被牢記於史冊。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15萬人,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

那是一個至今讀起來,也與有榮焉,深深為之自豪的時代,強漢這兩個字不是吹出來的,是兩漢500年打出來的。對抗匈奴的不只是漢武帝,是整個民族前赴後繼對外征戰,窮追猛打300年,直到把侵略者徹底趕出視線範圍,不再敢與漢軍接壤。蒙古和新疆,也一直都是中國固有領土,抵抗侵略拼回來的。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總共就殺15萬人,之後匈奴就一蹶不振了!

匈奴的下落。我簡單點說吧,一部分進入了中原,被稱為南匈奴,慢慢的融入了中華民族。一部分脫離了與漢朝的接觸,被稱為北匈奴,並不是消失了,而是在現在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一帶休養生息,偶爾回頭騷擾下漢朝,毫無例外被暴揍回來,然後就一直向西遷徙了。有趣的是,漢匈戰爭的結局,竟然導致了從未與中國有過直接官方交往的千年帝國羅馬滅亡。捋一捋啊: 我們趕跑了匈奴人,匈奴人跑到西北亞,東歐,趕跑了本來在那兒的日耳曼人和哥特人,然後日耳曼人和哥特人就跑到了北歐,西歐,對上了羅馬。西羅馬被匈奴人,日耳曼人,哥特人輪番折騰,千年帝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