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你知道《红楼梦》中哪个家奴功劳最大吗?

是焦大。就是那个跟着太爷出生入死,把太爷从死人堆里救出来的仆人。

而在贾家混得最惨的家奴也是他。

为什么功劳最大,最后却没有好职位,甚至还被人往嘴里塞马粪?

一个原本举足轻重的人,最后落得如此没有分量,和他姿态过高是分不开的。

他动不动就自称“焦大太爷”;把贾府的人从小字辈开始骂,一路骂上去;而且当着客人的面揭露家族丑闻。他这样的人,自视太高,如果给他一个总管的高位,他很可能会像一个紧箍咒一样,让贾家的人头疼死。

所以,他的高姿态害了他,让他成了最落魄的那一个。

如果焦大生在当代,曾经跟着李嘉诚血战商场,那么他就会发现: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放低姿态,收获祝福和伙伴

很多商界名人都亲身感受过李嘉诚的低姿态。

地产商冯仑曾经亲眼见到李嘉诚请人吃饭时的情形:在电梯口等待每个小人物,挨个和大家握手、交谈。广告商林珊珊曾经惊讶于李嘉诚作为甲方的体贴:告诉属下不要太烦扰广告公司的人。

这种低姿态,让人肃然起敬,让人不由地衷心祝福他们成功。

受到祝福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对于有分量的人来说如此,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低姿态也往往能收获更多的尊敬和帮助。

《红楼梦》中的邢岫烟,虽然是迎春的表妹,但从不仗着这个亲戚的身份胡作非为。反而安守本分,从不惹是生非。她的低调做法受到了大观园众人的肯定,觉得她可敬可爱。从凤姐起,渐渐有人送她衣物,和她交好。最终贾家的长辈为她觅得了一门好亲事。

一个父母不疼、姑母不爱、表姐不管的可怜人,最后结局竟然比大多数红楼女子要好。不得不说,是她的低姿态帮了她。

反之,能力不行却仗势欺人的人,结局大多不太好。

迎春身边的大丫头司棋,论能力,比不上贾宝玉身边的袭人、王熙凤身边的小红、林黛玉身边的紫鹃等。但要论嚣张,丫头里她算是头一个。因为小厨房不肯伺候她这样爱发号施令,但是不愿意给饭钱的大丫头,司棋于是带领一堆小丫头,把小厨房给砸了。

她平时对身边的婆子们也是呼来喝去,以至于被逐出时想和人告个别,那些婆子都不让,还要打她。

可见,真正的分量不在于自己摆出的高姿态。而越是有分量的人,越爱惜羽毛。

一个人把姿态放低,不仅会收获祝福和人缘,更重要的是可以遮挡防不胜防的暗箭。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放低姿态,谨防暗箭伤人

职场如战场,暗箭难防。最好的办法是展示实力,但不与人交恶。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牢记放低姿态。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素养举世公认。他也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于是竟然讽刺起宰相来。

当时,他去拜访时任宰相的王安石,看到王安石写了两句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他于是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

什么意思呢?苏东坡觉得王安石缺乏常识,菊花都是在枝上枯萎的,哪里会落呢?建议王安石再好好琢磨琢磨。

但是,苏东坡并不知道,黄州有一种菊花是会随风吹散的。所以,王安石后来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时看到菊花满地,才恍然大悟。

如果当时苏东坡看到王安石的那首诗时,姿态是放低的,那他就会向王安石请教,王安石也会欣然讲解。那么这可能会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就像贾岛向韩愈请教,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而不是在被贬之地,悔恨当年的轻狂。

三国时的孔融,论文章,并不比苏东坡差。不过论傲气,苏东坡可比他差远了。

当时战争不断,粮食珍贵,曹操于是下令禁酒,也就是粮食不许用来酿酒了。不过曹操找了个道德理由——喝酒毁德误政。结果孔融旁征博引,把禁酒令批了个体无完肤,还大肆饮酒,公然对抗,终于被曹操寻了个理由给杀了。

《后汉书》曾评价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意思是孔融志向远大,但恃才自傲。他的姿态如此之高,几乎每次做官都与人不和,一次次地失败。然而他依然不懂低头,终至被杀。

一个人在职场中,就算是能力强大,姿态也要低。最怕的是,明明没什么能力,却做出“离了我不行”的姿态,高高在上,不肯踏实做事。那样的人,在职场上,一定比那些居功自傲的人,溃败得更加惨烈。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态越低


放低姿态,尽力学习新知

放低姿态不仅能收获祝福,能抵挡暗箭,还能让人不断精进。

李嘉诚85岁时,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当时记者问他:“您都85岁了,怎么还投资高科技呢?”李嘉诚反问道:“85岁就不能爱科技吗?”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李嘉诚早已功成名就,还用得着学什么高科技投资?再说了,年纪那么大了,学的好吗?

殊不知,在那些有分量的人眼里,永远没有功成名就这一说。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已经抵达至高无上的巅峰,从此以后只需要坐在那里,悠闲悠哉地接受众人的敬仰就行。他们认为学习这件事,没有止境。

《最强大脑》最儒雅的主持人蒋昌建,在正式成为主持人之前,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比利时自由大学访问学者”。然而,教授身份并没有让他高高在上,而是年近50时学习主持,高龄跨界。

杨绛在90岁以后都没有放弃写作。93岁时出版《我们仨》,96岁时出版《走到人生边上》。

《我们仨》是家庭回忆录,说是散文,倒像是爱情、亲情小说。虽然调子有些沉重,但文字本身鲜灵、活泼,让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90岁老人写的。老人家从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普通人。

这样的低姿态,让杨绛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而且是自得自乐,就算别人不知道也无所谓的那种逍遥。

所谓低姿态,不是让人低到尘埃里。而是像李嘉诚所说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我们永不止步,追求精神和经济的自立;同时放低姿态,享受他人的祝福和相伴,享受内心的安宁,享受永远在路上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