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缺失並非日本製造的真危機

素以高品質著稱的日本製造,近來連續陷入造假風波。

“工匠精神”缺失並非日本製造的真危機

近日,日產汽車爆出一直由不具備資格的人員對車輛進行質檢,且已持續38年。作為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此等醜聞實在令人咂舌!而近幾年,東芝“斷臂”、神戶造假、日產和斯巴魯違規操作等事件不斷被曝光。一時間,日本製造業長久塑造的代表高品質、高質量的工匠精神陷入信譽危機。

筆者以為,是否還有所謂工匠精神既不是日本製造業強大的關鍵原因,也不是其走向衰落的癥結所在。在近期日本製造業的各色醜聞中,工匠精神的消弭只是被人唏噓的表象,更為關鍵的導火索其實是人才匱乏、體制機制不完備、市場競爭環境等深層次原因。

日產質檢造假根源上是對製造人才缺乏和成本控制的不堪重負,這同時也是整個製造業內部面臨的最大問題。

人才匱乏是最先暴露的問題之一,日本製造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便開始去本土化,直接結果就是本土製造人才青黃不接。再加之企業內部只顧追求利潤,強調創利增收,在成本無法繼續壓縮的情況下,只能以降低標準為代價,造假現象因而成為必然。

而造假問題能掩蓋多年,說明監管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神戶鋼鐵多年前就開始篡改數據,日產質檢問題也可以追溯至1979年,這些都直至今日才被曝光,企業缺乏內外監督機制、糾錯賞罰機制,違規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這也使得違規造假現象不斷髮展蔓延。

除了這些內因,日本製造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近幾年,即使在一些日本曾佔絕對優勢的領域中,中國製造不斷突破,開始在質量和效率上超過日本;韓國也開始追趕超越。這種態勢下,日本不再是新興經濟體難以挑戰的超級工匠。面對新興市場的衝擊,日本感受到了壓力,也生怕一不小心被甩下。在與新興國家對抗的道路上,顯然有些企業做法並不明智,才導致造假事件頻發。

日本作為一個人口和資源都有限的國家,在上世紀後期,以其勤勞、鑽研的精神與全球發展格局形成契合,逐步培養其“工匠精神”值得稱讚。然而進入新時期,日本製造業真正應該警惕並解決的是人才匱乏、體制不完善、環境挑戰等內外綜合問題。

顯然,守住質量底線,才是當下的日本製造業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