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要玩收藏,就得明白這些~

一些古董販子靠著這些我懂你不懂的知識,大賺特賺。

在80年代一件宋代的瓷碗拿只新碗就可以從別人手上換過來,

但是拿到香港那邊就能賣個一兩萬,成為萬元戶就是如此簡單!

但是,那些民間的人被撿漏的多了,自然也就漲了見識,

很多老人家開始買一些高仿的做舊的古董,

放在家裡,故意放在灶臺、角落,不當一會兒事。

而那些去撿漏的,一看就心中暗喜,算計著自己又要撞大運了。

然後接下來就是各自的表演,這個說我這件老物件,那個說這是自己家傳的已經多少多少代了。雖然不重要但也不能平白的給了外人,而後花費一些金錢購得這些老貨,卻不知道如今獵人卻成了獵物!!

漸漸的隨著半吊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高仿就出現了!

誰撿了誰的漏,誰佔了誰的小便宜,說不清,道不明,但都是些小聰明。

現如今科技發達,網絡盛行,信息爆炸,很多人都能從網絡上關注到以往無法知曉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

家裡的老物件可能價值不菲,那些已經賣掉了的,追悔莫及。

家裡有些老貨的,心中激動,想著一夜暴富。

然後就會找些所謂的行家,又或者真的專家去鑑定一番,鑑定是真的,心中暗喜,若是假的,自然心中苦悶,抑或不信。

其實,真真假假的事情,有時確實難去分辨,也非一家之言。

但找些真正懂的人看看並非壞事,十人中八九人說是真的,那基本為真,反之亦然。

但只要自己喜愛,真偽其實也並不重要,畢竟有些傳世精品早就寥寥無幾,無緣得之,若得其高仿,也是一件幸事吶。

縱觀古玩這個行當,歷經千百年的沉澱,造就了許多大師,名師,奇師,但也同時造就了無數欺世盜名之徒!看今天古玩市場,假古玩到處都是,正是這些導致的古玩市場的混亂不堪!

有些玩古玩的朋友特別注重其年代性,而忽視了其本身的藝術性,須知任何一件古董它本身的藝術性,文化性遠遠大於其年代和時代性。比如漢代的陶罐,瓦罐出土非常多,但其有真正的收藏價值的並不多,大多數還不如年代短淺的清代、民國的藝術瓷器。藏品的藝術性是決不可忽視的一項,但也並不等於說“越知名的越有收藏投資價值”收藏的原則一定是藝術性第一,知名度第二,比如說精品清代龍紋鑄幣,因其背面是被中國人稱作的神中國龍,藝術價值高,才導致它本身的收藏價值高!

古玩界俗話說,靠眼力吃飯,靠眼力在市場上單打獨鬥,誰的眼力好誰對價格吃得準,誰就能賺錢(賣假賺錢的除外)

知識、眼力、經驗和要領,是賺錢的法寶。

所以相互都不傳、不說、不交流。

連商人之間都互不交流和傳授知識經驗,更不要說收徒弟帶學生了。

另一方面,有的商家行家的眼力非常好,經驗也非常豐富,但是由於文化水平不高,雖然有能力識別真偽,但是說不清為什麼真,又為什麼假。

有能力鑑定真偽,但說不出來、不會解讀。

這也是歷來古玩業界為什麼很難找到老師,很難學到收藏真知的原因。

夠資格的老師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真正的老師不但精通一門古玩門類,而且對其他門類也要有一定眼力識別。

如果精通玉器,對其他珠寶雜項也有鑑定能力。

凡是隻專一門其他一概不懂的,可以說沒有資格做老師。

因為各種古玩之間都是互通的,對古玩的深入程度,是做老師的基本資格和條件。

真正的老師不但具備系統的理論,而且敢帶學生到市場上買古玩,同時也有能力幫助出手賣掉古玩(實操能力)。

當然,現在這樣的老師估計沒有了。

真正的老師能夠教學者怎樣看古玩、怎麼拿、怎麼說、怎麼買、怎麼賣的行業規矩及專業知識(瞭解老師的知識體系)。

誠信是古玩玉器市場能夠長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石。

沒有了誠信,這個行業是很難健康發展的。

幾十年來,由於一些不法商家利慾薰心,依靠欺騙和暴利的手段欺騙了很多客戶,

這種做法嚴重傷害了古玩市場賴以生存的信任機制,導致很多客戶在購買產品時,往往會先冒出“這會不會是假的”、“他會不會在騙我”等念頭。

試想一下,當信任嚴重缺失,客戶不敢放心購買的時候,這個市場怎麼會好呢?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重塑誠信。

商家不要再抱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和“能宰一個算一個”的心理經營,

唯有提供真誠的服務和貨真價實的產品,讓客戶信任自己,才能細水長流,

為自己打造一個安穩的生存環境。

畢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都已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了。

商家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淘寶、微店、微信等線上渠道,開拓新的客戶。

如果一味坐在店裡等客戶上門,生存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古玩界一直有句話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種依靠暴利的發財模式早已在很多古玩商家根深蒂固。但是市場的環境越來越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的比價渠道越來越及時,越來越透明,所以暴力營銷早已行不通。沒有永盛不衰的行業,也沒有永衰不盛的行業。行業的變化,價格的調整,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現象。所以,只要古玩城能適時調整,就會重新迎來市場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