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軒談文化傳承:往前看,朝前走

經領導同志處授權,由“西交民巷23號(微信ID:npcnews)”首發

新的一年總會有無數個精彩的主題,但永恆不變的是學習、是讀書。讓我們從學習中國文化開始,步入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2016年。

曾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黑龍江省委書記,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吉炳軒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見解。他不僅通讀《左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宋史》、《明史》、《清史稿》、《呂氏春秋》、《宋史記事本末》等史學著作,更是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出版了《鑑知錄》、《清心集》、《寂聊集》和《開卷有益話讀書》。他用自己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積澱深厚的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生動地展現出來。

吉炳軒談文化傳承:往前看,朝前走

2009年11月9日,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吉炳軒在黑河學院視察孔子學院

教育是關係中華民族興旺發達、千秋萬代的大事,這不是在刻意拔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被人類社會發展史證明了的。一個人的素質,決定著他的人生道路;一個國家民族的素質,決定著這個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之路,而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教育太重要了,不論怎麼說,都是不為過的。

我們的教育成就輝煌、功勞很大。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諸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瑪雅文明,現在都已斷檔,已不復存在了。唯獨只有中華文明,從黃帝時期算起,綿延五千年長盛不衰。

這是什麼原因?一種文化的興衰,原因可以講很多,有政治的、有軍事的、有經濟的、也有天災人禍的,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教育,就是優秀文化的傳承,薪火相傳、代代不熄。我們的文化從歷史長河中來看,成功就在始終堅持走自己的傳承之路。我們的文化除了自身本質優秀、根基深厚外,還在於擴大包容、開放開明,能夠吸收借鑑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並融化為自己的文化,使其更加枝繁葉茂。我們的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亦是如此,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而又不封閉保守,敞開胸懷吸收一切優秀的教育成果為我們所用。

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在新聞報道和互聯網上看到的一些教育現象,覺得有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現在“國學”熱了起來,講述古代經典著作的講堂也活躍起來,這是好現象,是可喜可賀的。“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但什麼是國學?國學是不是就是孔學、儒學?是不是就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些都還需要研究,並努力加以規範。我們的國學,從黃帝時代說起,依據歷史傳說和有關史料記載,形成了易學(也是早期哲學)、禮學(以周禮為標誌)、醫學、天文學、算學等等。

吉炳軒談文化傳承:往前看,朝前走


在西周時期最為主要的成果是禮學,也是政治學、思想學、道德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才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思想和學說,其核心多是爭王爭霸或企求安定的治國理政的不同理念的學說。諸如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學、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學、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學、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學,此外還有農學、陰陽學等等。諸子百家、各種學派是為了闡述各自的政治觀點、軍事觀點而形成的。

到了漢代,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沒有了,中國又迴歸一統,但各種學說尚存,思想比較混亂,秦始皇短暫統治時期所採取的書同文、車同軌,乃至殘酷的焚書坑儒等措施並沒能有效解決各種學說紛爭的問題。漢代早期,高祖、文帝、景帝三代還是採取以黃老為主而雜儒法陰陽之道的治國思想理論和育人觀念。

到了漢武帝時期,

為解決這種思想混亂而影響到國家治理的局面,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採取了獨尊儒術、廢黜百家的治國理念和教育思想。但董仲舒所提出的儒術,已不是純粹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之儒學,而是以孔孟儒學為主,吸收採納了法、道、兵、農、墨、陰陽家等思想觀念,形成了新的儒學,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治國理政有益有用的、符合西漢中早期時代要求的新儒學,這才得以推廣開來。自此,這一儒學思想,經過不斷充實、完善、修訂而流傳兩千多年直至封建社會完結。

漢時佛學進入中國,也逐漸融合進儒學、道學之中,儒釋道三學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融為了一體。到了宋代,又出現了程朱理學(程頤和朱熹的理論學說)。

到了明末清初,西學大量進入,包括天文、地理、醫學、科技、工業等新的學說大量進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一些新的營養,也就又出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

後來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成功,馬克思主義也隨之傳入中國,一種新的推動歷史進步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為勞苦大眾而立的理論學說進入中國的思想文化之中,自然也進入教育之中,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新的巨大變化。

我在這裡很簡要地述說了一下我們的文化教育乃至思想理論的形成過程,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即我們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上,不斷地傳承、吸收、借鑑、創新、發展而來的,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吉炳軒談文化傳承:往前看,朝前走

現在有一些學校推崇祭孔,讓學生穿漢服、行漢禮,寬衣大袖、作揖跪拜;還有個別學校,借學生軍訓,校長乘敞篷車對穿軍訓服的學生進行檢閱,模仿國家閱兵大典。有的學校教師體罰學生,一些幼兒園教師虐童。還有同班同學集體欺負一些學生,手段卑鄙而殘忍,等等。

雖然這些現象屬極個別,沒有代表性,但卻令人擔憂。今年九月底,漳州一中學生被同學強餵了兩袋洗髮水,致使該同學口吐白沫,昏倒於地,這種行為是十分惡劣的。

讓學生穿漢服、行孔禮,是十分愚昧的,我們的教育不能再退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去。尊孔敬孔都是應該的。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學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理應受到尊崇。但在現代社會,進行現代化的教育,就應該堅持用現代化的理念來傳授現代化的知識,要培養走向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的人才。

校長閱兵更是笑談,連起碼的規矩都不懂。體罰學生更是不能容許。一些學校祭孔穿漢服、行漢禮,一些學校穿博士服、戴博士帽,放在一塊來看,處於同一時代,也讓人心裡五味雜陳,不知什麼滋味。

教育,一味地復古,死路一條;教育,一味地崇洋,死路一條。正確的選擇是繼承傳統,開放包容,吸收借鑑,改革創新,堅持走出自己的路。政治制度如是,法律制度如是,經濟制度如是,教育制度亦如是,就是要堅持走出中國自己的現代化教育之路。我們的法律就是要支持、推動、保護走好我們自己的教育發展之路 。

以上我提到的這樣現象雖屬極個別,而且有些問題不是同類性質,互不搭界的,但我放在一塊來說,是想進一步說明教育的極端重要。這些問題都屬於教什麼樣的書,育什麼樣的人的重大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毛主席為少年兒童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小平同志為景山學校題詞: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現在看來,這些題詞都是有深意的。

我們的教育還是要著眼於未來,著眼於現代化,往前看,朝前走,而千萬不要走回頭路。老的好的東西要繼承發揚,但更要創新和創造。

看看我們的一些影視劇、卡通、漫畫等文藝創作,就知道我們的差距在哪裡。我們有許多作品醉心於拳腳功夫,什麼劍、什麼刀、什麼槍,搞得很神奇,而西方發達國家上演的則是太空大戰、機器人大戰,是在啟發人們的高科技思維。人類是發展前進的,教育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脈搏跳動而不斷髮展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