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轩谈文化传承:往前看,朝前走

经领导同志处授权,由“西交民巷23号(微信ID:npcnews)”首发

新的一年总会有无数个精彩的主题,但永恒不变的是学习、是读书。让我们从学习中国文化开始,步入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2016年。

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黑龙江省委书记,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吉炳轩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他不仅通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史》、《明史》、《清史稿》、《吕氏春秋》、《宋史记事本末》等史学著作,更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出版了《鉴知录》、《清心集》、《寂聊集》和《开卷有益话读书》。他用自己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积淀深厚的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

吉炳轩谈文化传承:往前看,朝前走

2009年11月9日,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吉炳轩在黑河学院视察孔子学院

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千秋万代的大事,这不是在刻意拔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了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着他的人生道路;一个国家民族的素质,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之路,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育太重要了,不论怎么说,都是不为过的。

我们的教育成就辉煌、功劳很大。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诸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玛雅文明,现在都已断档,已不复存在了。唯独只有中华文明,从黄帝时期算起,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

这是什么原因?一种文化的兴衰,原因可以讲很多,有政治的、有军事的、有经济的、也有天灾人祸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薪火相传、代代不熄。我们的文化从历史长河中来看,成功就在始终坚持走自己的传承之路。我们的文化除了自身本质优秀、根基深厚外,还在于扩大包容、开放开明,能够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融化为自己的文化,使其更加枝繁叶茂。我们的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亦是如此,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而又不封闭保守,敞开胸怀吸收一切优秀的教育成果为我们所用。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新闻报道和互联网上看到的一些教育现象,觉得有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现在“国学”热了起来,讲述古代经典著作的讲堂也活跃起来,这是好现象,是可喜可贺的。“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但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不是就是孔学、儒学?是不是就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都还需要研究,并努力加以规范。我们的国学,从黄帝时代说起,依据历史传说和有关史料记载,形成了易学(也是早期哲学)、礼学(以周礼为标志)、医学、天文学、算学等等。

吉炳轩谈文化传承:往前看,朝前走


在西周时期最为主要的成果是礼学,也是政治学、思想学、道德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各自为政,才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其核心多是争王争霸或企求安定的治国理政的不同理念的学说。诸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学、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学,此外还有农学、阴阳学等等。诸子百家、各种学派是为了阐述各自的政治观点、军事观点而形成的。

到了汉代,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没有了,中国又回归一统,但各种学说尚存,思想比较混乱,秦始皇短暂统治时期所采取的书同文、车同轨,乃至残酷的焚书坑儒等措施并没能有效解决各种学说纷争的问题。汉代早期,高祖、文帝、景帝三代还是采取以黄老为主而杂儒法阴阳之道的治国思想理论和育人观念。

到了汉武帝时期,

为解决这种思想混乱而影响到国家治理的局面,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治国理念和教育思想。但董仲舒所提出的儒术,已不是纯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之儒学,而是以孔孟儒学为主,吸收采纳了法、道、兵、农、墨、阴阳家等思想观念,形成了新的儒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治国理政有益有用的、符合西汉中早期时代要求的新儒学,这才得以推广开来。自此,这一儒学思想,经过不断充实、完善、修订而流传两千多年直至封建社会完结。

汉时佛学进入中国,也逐渐融合进儒学、道学之中,儒释道三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融为了一体。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程朱理学(程颐和朱熹的理论学说)。

到了明末清初,西学大量进入,包括天文、地理、医学、科技、工业等新的学说大量进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一些新的营养,也就又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

后来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成功,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传入中国,一种新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为劳苦大众而立的理论学说进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之中,自然也进入教育之中,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的巨大变化。

我在这里很简要地述说了一下我们的文化教育乃至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不断地传承、吸收、借鉴、创新、发展而来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吉炳轩谈文化传承:往前看,朝前走

现在有一些学校推崇祭孔,让学生穿汉服、行汉礼,宽衣大袖、作揖跪拜;还有个别学校,借学生军训,校长乘敞篷车对穿军训服的学生进行检阅,模仿国家阅兵大典。有的学校教师体罚学生,一些幼儿园教师虐童。还有同班同学集体欺负一些学生,手段卑鄙而残忍,等等。

虽然这些现象属极个别,没有代表性,但却令人担忧。今年九月底,漳州一中学生被同学强喂了两袋洗发水,致使该同学口吐白沫,昏倒于地,这种行为是十分恶劣的。

让学生穿汉服、行孔礼,是十分愚昧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再退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尊孔敬孔都是应该的。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理应受到尊崇。但在现代社会,进行现代化的教育,就应该坚持用现代化的理念来传授现代化的知识,要培养走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人才。

校长阅兵更是笑谈,连起码的规矩都不懂。体罚学生更是不能容许。一些学校祭孔穿汉服、行汉礼,一些学校穿博士服、戴博士帽,放在一块来看,处于同一时代,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不知什么滋味。

教育,一味地复古,死路一条;教育,一味地崇洋,死路一条。正确的选择是继承传统,开放包容,吸收借鉴,改革创新,坚持走出自己的路。政治制度如是,法律制度如是,经济制度如是,教育制度亦如是,就是要坚持走出中国自己的现代化教育之路。我们的法律就是要支持、推动、保护走好我们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

以上我提到的这样现象虽属极个别,而且有些问题不是同类性质,互不搭界的,但我放在一块来说,是想进一步说明教育的极端重要。这些问题都属于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毛主席为少年儿童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现在看来,这些题词都是有深意的。

我们的教育还是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现代化,往前看,朝前走,而千万不要走回头路。老的好的东西要继承发扬,但更要创新和创造。

看看我们的一些影视剧、卡通、漫画等文艺创作,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有许多作品醉心于拳脚功夫,什么剑、什么刀、什么枪,搞得很神奇,而西方发达国家上演的则是太空大战、机器人大战,是在启发人们的高科技思维。人类是发展前进的,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而不断发展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