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重德行,無德不成道

修道重德行,無德不成道。

人的先天真性,本與太虛同體,清靜潔白,空洞虛無。

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種種後天妄心,如雲遮月,矇蔽真性。這些妄念造成修道障礙,念想難除,妨害道修。

修道重德行,無德不成道

培養德行的目的,從靜修的角度來講,是要培養個人謙虛、柔和、忘我、不爭的坦蕩胸懷,淨化心靈,去妄歸真,再去下功,則入靜易而進功深,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

相反,修道之人若不養德,就會心神不清,性地不純。如此心態,去做修煉功夫,無異沙地造廈。

修道重德行,無德不成道

所以修煉強調養德,乃與個人的修功息息相關,有德就有道,無德即失道;道以德為基,德高道更高。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提倡養德,使人與人之間形成團結、互助、真誠、和睦的關係,有益於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生活環境的安定。

道家養德,進一步還要求推誠萬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提倡以好生之德,保護自然環境。因此道家修煉所提倡的養德,並不侷限於狹隘的個人修煉。這種廣義的道德觀,體現了真實的道德價值,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個人價值,個人養德有益於社會,利濟他人就是昇華自己

修道重德行,無德不成道

《道德經》雲:“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學,與入世的為人之道,“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二者並不牴觸,而是互補協調的統一。

明白了養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為,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