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4、校园贷机构和和组织发展模式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高智群体,理应具备研判校园贷风险的能力,却为何频坠不良网贷陷阱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呢?这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关。

4.1生存空间隐秘化。互联网技术的流弊为不良校园贷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校园不良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业态表现形式之一,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市场异化结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为不良校园贷蔓延提供了隐秘化的生存空间、碎片化的宣传话语以及便捷化的操作手段。相较于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不良校园网贷的生存空间具有很强的隐秘性。除了现实生活中隐蔽的小广告外,鲜见校园贷的大规模的宣传广告,给人以校园贷“不存在”的虚像,而事实上,网络空间内的不良校园贷正在潜滋暗长,其线上活跃程度高且分散性强,形成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对于“活在网络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只需在贴吧、QQ群平台搜索就可以获取大量校园网贷信息。

4.2话语宣传碎片化。不良校园贷低调宣传的话语技术就是微语言。话语的书写简短、直接明了,甚至是“一种非线性、非顺序的书写,没有内容和意义上的联系和延伸的一种碎片化表达,比如“月息1%”“最快3分钟到账”“零利息”等。这些微话语借助弹窗、贴吧、QQ群推送信息,频繁闪烁,言辞煽动,条件诱人。它们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迅速抓住浏览者的眼球,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尤其对于热衷于高消费的大学生来说,其更能彰显出他们内心所想拥有的东西。

4.3操作技术便捷化。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为不良校园贷的便捷化操作提供了科技支撑,尤其是智能手机APP的运用,使得不良校园网贷克服时空局限,随时随地可以“刷屏”。对于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而言,“手机控”“低头族”“网游侠”等成为这类群体的新特征,他们对“诺诺磅克”“雏鹰”“分期乐”“名校贷”等网贷平台深谙其道,这些网贷平台对他们而言毫无技术壁垒。以“名校贷”为例,学生只需要经过“注册验证信息—借款申请—获取额度完善资料—视频签约”四个步骤,就可以1小时内贷到最高5万元的贷款。

3、大学生深陷不良校园贷的原因

3.1消费日趋符号化。全球化带来西方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极大地转变了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观,艰苦奋斗不再是新时代许多大学生恪守的传统美德,时尚、新潮以及快节奏等激情消费和炫酷消费成为许多青年大学生新的消费动态。大学生消费的符号化、超前化、网络化特征释放出资金能量,彰显了巨大的金钱饥渴,迎合了不良校园网贷的逐利性。工业社会的消费完成了从“物的消费”向“符号消费”的转变。所谓的“符号消费”即消费的符号化,是指消费已经超越“经济现象”本身而指向依靠符号元素的组合、选择传递客观信息,如身份、地位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名牌、炫酷产品,进出于高档餐厅,以此满足自身爱慕虚荣、追求个性的心理,形成一种与自身经济能力不符、与现实实用性相悖的虚假需要。常言道,欲壑难填。虚假需要的扩张与大学生“囊中羞涩”的矛盾极易引发不良校园贷现象。

3.2消费日趋超前化,即时满足心理盛行。相对于延迟满足而言,即时满足是一种甘愿为现实快感的短暂享受而放弃长远价值的选择取向。消费过程中的即时满足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它实质是一种超前消费。青年大学生消费观的即时满足特点突出,这鲜明地体现在对高档奢饰品的消费上。当前青年大学生愿意透支未来而获得美好生活的假象之中。根据2018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群体普遍接受分期消费,由明天买单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时尚。

3.3消费日趋网络化。集体狂欢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可以摆脱时空局限、经济压力,甚至伦理束缚,呈现出参与范围广、娱乐化强的特点。借助淘宝、京东、天猫等网络购物平台,大学生可以在拟态环境里随心所欲地进行“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每年的11月11日,更是青年大学生的狂欢节,他们自诩为“剁手党”,即使没钱也可以借助诸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方式购买分期产品,演绎一场购物消费的集体狂欢。一些黑中介、黑平台伺机而动,诱导青年大学生陷入不良校园贷的漩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