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挥间。

四十年前,当改革开放号角响起,华夏大地上春潮涌动。三十而立的伍淑清第一次跟随父亲从香港来到内地,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真诚的爱国热忱,投身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时逢中美建交、中美直航的重要历史时机,伍淑清和父亲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成立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号为“中外合资企业001号”,这是邓小平亲自批准的内地首家合资企业。

四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并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四十年后的今天,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记者采访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七十岁的伍淑清依旧精力充沛、依旧对祖国发展葆有无限深情、依旧对祖国未来充满坚定信心。

谨以此篇改革开放问答录,致敬历史,记录时代,开启未来。

东方财经:

改革开放之初,您和您的父亲一起拿到了中国内地001号合资企业的牌照,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当时您和家人回内地参与改革开放的经历吗?

伍淑清:当时因为是邓小平先生1979年去了美国回来以后,决定一定要中美通航,所以他给当时民航局长一个命令,一定要在1980年做好航空配餐,可以中美通航。

1979年3月,我第一次去跟民航局的人见面。1979年6月我和父母一起跟北京民航局的一个副局长谈,副局长说因为我们要通航,不谈餐厅,希望谈航空食品。再后来,我爸爸让我到北京跟民航局谈合资的内容、合同章程。于是我就跟民航局派来的代表谈多少年的合资,开始他们说四年,我说四年太短,需要两个四年一共八年才行,不然你们也亏本,我们也亏本,大家都没有利益,做生意要大家共赢才行。

他们回去研究后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在同意了合作大原则之后,我们就开始谈企业合同内容和法律的问题。我们当时先通过香港律师,将香港的企业法从英文翻译到香港中文,但香港中文跟内地中文用词不太一样。同时,要将企业的内容,也都翻译成中文。

然后我记得在1979年9月,我们将所有的法律文件拿到北京,当时大概晚上9点半才到北京饭店,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合伙人,跟民航局派来的代表一起研究内容。因为我们不懂得普通话,他们也不懂得广东话,所以大家一条一条地对。民航局的人根据内地法律,但当时内地的企业法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则考虑英文,因为香港回归以前,我们都是以英文作为企业基本语言,所以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才对完所有条文。他们回到总局去报告,我们就根据他们修改后的内容,把英文内容打出来。到第二天下午2、3点钟我们签了一个备忘录,把所有合资企业的意向书内容都签了。

签完以后,我们回到香港民航局,他们要通过外资管理委员会,要审查、要研究,当时是9月份。再到11月份,这两个月期间,我们到北京大概五六次,到广州也有好几次,因为当时外资管理委员会对很多条文不太清楚,他们就问民航局的代表,民航局就跟我们一起商量。

到11月份时,民航局局长比较急了,他们找人请我爸爸到北京,说审查合资企业的外资管理委员会,还没有决定通过批准合资企业,因为大家之前没有审查过这个内容,第一次,大家都很小心、很慎重。他说你可不可以先帮忙,先拿500万港币买设备安装,我们争取5月1号以前拿到批文(因为邓小平说1980年5月1号无论如何要开航空配餐,所以他说先争取把资金引进来,先购买和安装设备)。我爸爸当时想了大概30秒,就跟民航局局长说,“我们是华侨的后代,我们都非常尊重邓小平先生,也觉得他说话算数的,我们先回香港筹500万港币,以后的事情我们再等你们通知。”然后就跟民航局局长握手,双方当时没有签任何的委托信,什么都没有。就是握手,一言为定。中国人是讲信用的,我们说的话都算数。

我爸爸一回到香港就和合作伙伴谈,先筹500万入股,但是有些人不太放心,说如果批不下来,我们企业变成非法怎么办?我爸爸说如果将来真的批不下来,我将那个钱赔给你们。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要承担500万港币的风险。

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设备了,很多设备是很大型的,现代化配餐、洗碗设备都要进口。虽然筹款500万港币时间很紧张,但到1980年1月,设备已经由美国过来了。当时美国对内地禁运,所以美国轮船公司将设备先卸到香港,再用中国的货轮从香港运到天津,然后再到北京;香港的设备就用火车拉到北京安装。

就在我们一路开始运作的时候,1980年3月8号,民航局有个代表打长途电话给我爸爸,他说恭喜你伍先生,邓小平先生批准合资企业。其实之前民航局局长感觉很紧张了,因为如果5月批不下来合资企业,就不可能开业,员工也不可能调过去,也不可能开银行户头。所以他专门跑到邓小平先生家里跟他报告,就在3月8号那天,他跟邓小平先生说,他在香港找了一个合资伙伴,背景是爱国的,没有问题。然后邓小平先生就问到,香港这个合作伙伴,懂不懂得做面包?因为邓小平年少时去过法国,觉得做面包很重要,飞机里面面包掉渣,他觉得很不应该。所以民航局局长说我爸爸在香港是做餐厅的,做面包没有问题。然后邓小平就说,快点报批。然后民航局局长就跑到国务院,国务院就开始报批,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人,是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

1980年4月4号,合资企业管理委员会开会通过了三个合资企业,我们是其中一个。4月12号红头文件给到我们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同意我们成为全国合资企业001号。所以我们5月1号就开业了,民航局也达到邓小平先生的要求,在1980年把航空食品做好。

到了1981年,美国的飞机飞来北京,我们的飞机也从北京飞到美国去。

东方财经:

基于当时的情况,您和您父亲为何义无反顾地坚持作出这个决定?

伍淑清:当时做事情要想,做事情是为了什么?不是立刻赚到钱,也有风险,而且觉得大家是中国人,当时邓小平说要改革开放,我们对他很有信心。我们当时也不认识邓小平先生,不过觉得他谈话很坚定,我爸爸就觉得邓小平先生说话,就是应该有这个信心去做事情。

东方财经:

改革四十年来,国家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最有体会的是哪些?

伍淑清:当时我们来到内地做生意,内地在生产成本和买卖等方面的会计制度还没有形成,我们将国际的会计制度标准引进内地,我们引进了double entries system,也就是说可以计算你投资多少,有多少成本,有多少收入,有多少费用,最后有多少盈余。

同时内地也没有商业法律,我们将我们所有的商业法律引进来,后来这个商业法也被俄罗斯借过去给他们做航空配餐。所以内地现在的商业法是通过将香港的商业法和企业法引进内地,再形成内地的特色版本。

同时工厂工人以前没有打卡,他们觉得上班、下班都无所谓。我们要求工人一定要几点钟上班、下班有个记录,开始工人很不愿意,觉得是不是资本家欺负他们。我们不是资本家,这是工厂的规矩、纪律的问题。所以最后让内地方总经理跟他们谈清楚。因为合资企业是董事会负责制,而内地以前是干部任命,也是党委任命干部,所以他们当时觉得为什么不是对党的系统来汇报,要跟董事会汇报,觉得很别扭。

我们跟他们说可以有党委的系统,干部要对党委负责,但是业务买卖工作,总经理负责制是对的,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开会要听总经理的报告,所以一开始内地派来参加董事会的成员也不太理解什么是董事会。这有个过程,从一个管理体制引进企业的行为,慢慢地去给他们介绍经营模式及方法。

东方财经:

当时您去北京适应么?

伍淑清:我去什么地方工作都很适应,我1970年在日本大阪博览会工作了半年,六、七十年代在英国读过书,在美国生活过,所以去哪个地方都无所谓,到每个地方都入乡随俗,尊重人家的风土人情,尊重人家的生活习惯,到北京、上海、四川……都是一样。

东方财经:

这四十年,您无数次地往返于香港和内地,您觉得通过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可以看到内地哪些变化?

伍淑清:从一个航空食品可以看到,1980年代内地还是什么都没有,当时我们引进很多黄油、面粉,因为内地的面粉是蒸包子的,我们做烤面包的面粉是进口加拿大的,所以为什么邓小平先生说中国的面包做不好掉渣,因为面粉的筋不一样。然后我们引进奶油、糖、各种蔬菜……因为当时内地除了番茄和心里美萝卜,没有其他蔬菜。西餐配的西兰花,都是我引进菜种到内地种植。我让他们在太阳宫种,我说你们种完我们再买。然后火腿,当时买火腿,他连整个骨头一起给你,要自己加工,所以当时有很多东西不够细,但没有办法。最后一步步我们帮他们改良工艺,改良生产的要求,包括洗做沙拉的生菜,我们有一种专门清洁的水,当时内地没有,我们买进来,后来北京有一些商场开始有卖了,我们才不用进口了。

我们烧热水的水壶后来很多医院都来参观了,并不需要一壶壶把水烧开再用开水壶装。我们在厨房炒菜,炉灶上面有水不会烧起来,后来他们考察以后,北京很多厨房都用这个方式操作。

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厂

我们引进的不是生意,而是一个整系列的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标准。

所以,当时从1980年、1982年一路培训人才,从北京一路达标,达到国际标准,然后当然是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我们刚开始是200个工人,每天大概四五百份餐,现在有2900个工人,每天10万份餐。现在管理层用电脑系统,基层还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中层的年轻人将来可能很少,他们不愿意做这个行业,觉得太辛苦。所以将来可能还得半自动化,或者机器人来做事情。在我们电脑系统里,洗碗很多是用设备来洗的。生产过程中部分是半加工,像烤面包这种必须都用设备加工,不用手工的,来不及做。

东方财经:

现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伍淑清:我们还是领头羊,走在最前位、高标准,而且我们前瞻性很强。我们不是炒地皮的,我们这个行业是为航空公司做好服务工作,航空公司不可能给我们太多钱,整体利润不到10%。

东方财经:

您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香港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什么样的定位和作用?

伍淑清:1978年12月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对外开放,是很有战略性,很有前瞻性的,是要为以后所有的老百姓谋幸福。所以当时利用香港充分引进资金、引进市场、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所有现代化的东西是最方便的。香港因为毗邻内地,又都是中国人,比较容易沟通,都希望看到中国好。所以当时香港输送了很多资金、市场经济、管理方式到深圳。后来很多香港的工厂都搬到深圳,利用深圳发展制造业,香港出口产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香港工业也关门了。香港工厂的人也得到了很多利益,也带动了深圳以外的就业,因为当时很多人是从东北、陕西等地过来,从外地来深圳住的人占到90%以上。

所以这些政策很好,解决了大家就业、改革的期盼,提高大家生活水准。从当时香港一路引进很多资金到内地投资,不光是深圳,上海、北京、全国都有了,最多还是在珠三角一带,广东省最多。后来有一些在香港的大型外国企业,就跑上海,帮当地公司做合资;有些外国公司就利用香港的分公司跑到北京开拓市场,特别是德国、英国、美国的公司,香港一般个人投资到内地北方的不多。而且在香港很多年的英资公司,也懂得跑到内地,因为他们在香港基础很好,比如后来汇丰银行跑到北京开店。

所以这是一个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过程。不光是钱的问题,等于技术、人才、还有市场都通过香港进去。还有很多外国公司,也利用香港这个桥梁进入内地。比如大众就在上海有很多业务。

更重要的是引入理念和标准——专访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

■ 伍淑清在香港中华基金中学参加活动。

1990年代开始,有些外商觉得除了在中国内地来料加工、做世界工厂,出口到欧美之外,随着内地市场开放,大众慢慢可以买东西,就希望得到中国政府批准,以香港公司跟内地谈,将一些产品在内地内销。香港当时也做一个配合协调,与内地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也开始谈了,内地跟香港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1989年以后,我们慢慢变成是带徒弟,一起利用香港环境来筹资金,同时从1990年代到2000年时,香港变成一个新的角色。因为当时有很多高科技,利用香港到中国内地发展市场,内地也开始有高科技,吸引越来越多海外人才回来。海归派有些到香港定居,有些到内地做生意,有些住在内地来香港做事情,因为这时候开始允许他们来香港工作。所以香港就变成了一个腾笼换鸟的地方,外国人来香港学点东西跑到内地,或者内地人通过香港去世界再回到内地,香港是一个两边跑的地方。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采取“一国两制”。2000年以后,很多中资的企业来香港开分公司,分公司可以在香港筹资、发债券、发基金,去海外收购,所以2000年、2010年代这些分公司一路在海外合并收购。有时候内地母公司不赚钱,要靠香港分公司去救活。

所以香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在“一国两制”下,大家怎么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利用国家给香港的定位,要在“一国”的前提下才能做事情,所以灵活应变很重要,包括现在越来越多海外公司也来香港上市,因为觉得在香港上市融资更方便,同时用香港主体到中国内地市场也很方便。

在高科技发展方面,香港将来应该配合国家发展,在全球引进人才来香港,因为他们在香港生活比较习惯,与外面接轨比较方便,然后也可以通过香港引进人才到粤港湾大湾区,用大湾区作为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相当于美国的硅谷、波士顿,可以做麻省理工做的事情,应该做成很大一个地方。所以香港有一个龙头的角色,也帮忙牵线搭桥,因为香港跟外面沟通联络比较容易。

尤其香港在法律、会计、精算、顾问方面人才多,而且精通英文,香港又是国际大都会,在世界各地风土人情、文化和宗教方面较内地的朋友懂得多一点,这都是香港的优势。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