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赤子》歸國華僑的心聲

觀看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海外赤子》,我的心是那樣的激動。也許是那碧綠的南方景色引起我對故鄉的思念;也許是黃思華這個華僑家庭的命運使我聯想起許多親友的遭遇……。是的,我不否認這些主觀感情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影片中所表現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催人淚下的感染力量。

《海外赤子》所選取的,是個我們過去銀幕上很少表現的題材—歸國華僑的命運和遭遇。它通過描寫在“四人幫”統治時期,星星湖華僑農場十九歲的女青年黃思華報考部隊文工團所引起的矛盾衝突,控訴了“四人幫對歸國華僑的歧視和迫害,發出了“我們華僑也是祖國的兒女,要挺起胸膛生活”的呼聲,表達了廣大華僑的愛國熱忱。

《海外赤子》歸國華僑的心聲

影片著力塑造的幾個人物,雖然性格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對於祖國的赤誠的愛。黃思華的父親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誣為“特務嫌疑”的星星湖農場場長黃德琛,九歲起就在南洋的橡膠園裡做苦工,心靈裡深深地銘刻著父親的話:“死也要死在唐山,那裡有我們祖先的墳墓……”人們不會忘記這樣個動人的情節:當他在祖國遭受日寇蹂躪而欲歸不得的時候,他把自己和父親一輩子掙得的血汗錢,一個一個地投入了為祖國的抗戰而募捐的小鐵箱,只為自己留下一枚錢幣;人們不會忘記他的功績:一解放他就回到祖國,遵照周總理的指示,為祖國培植橡膠、咖啡,開發祖國的“南洋”;人們更不會忘記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那麼大的委屈後,還對祖國忠貞不二,痛苦地說:“母親就是錯怪了她的兒女,她還是我們的母親。”和黃德琛樣,他的妻子林碧雲也是南洋華僑,雖然她不象丈夫那樣堅韌,對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感到十分委屈,甚至動過死的念頭,但是,她畢竟從小就受到父母愛國思想的薰陶,參加過華僑學生的愛國活動,因此,當丈夫問她是否因為回國而感到後悔的時候,她才那樣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永遠也不後悔。”也許有人會認為黃德琛、林碧雲的感情和行動是種“愚忠”,但我覺得一點也不是!因為他們有堅實的思想基礎,這就是他們從小飽嘗過“海外孤兒”的辛酸,他們對祖國的愛遠遠超過了自己所承受的痛苦

《海外赤子》歸國華僑的心聲

和黃德琛、林碧雲不同,他們的女兒黃思華生在祖國,長在祖國,沒有體會過飄泊異幫的滋味。她才剛剛十九歲,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麼盼望著在祖國的懷抱裡象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歌唱啊!然而,因為父母是華僑,她不能報考部隊文工團!因為父母是華僑,她甚至被勒令“閉上你的嘴,不許你唱!”冷酷的現實粉碎了這個純真少女的美夢,她簡直無法承受這個沉重的打擊,“生活啊,你為什麼這樣折磨我?!祖國,你為什麼不能理解兒女對你的感情?!”這種震撼人們靈魂的泣訴發自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之口,怎能不叫人心碎!是的,這是對祖國的哀怨,但這種哀怨又同時充滿著不忍離別之情,充滿著對祖國的愛。

《海外赤子》歸國華僑的心聲

由於扮演黃思華的陳沖確切地掌握了角色的內心世界,把角色的核心“純真”、“無畏”傳神地表現了出來,黃思華的形象顯得真實而生動,激起了我們對她的命運的關注和同情,我們相信她將象海燕一樣在祖國的大地上展翅糊翔,迎接那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